明人洪应明在其名作《菜根潭》中写道:“千载奇逢,无如好书良友;一生清福,只在碗炉茗烟。”中国人对于茶的情结实在是可以追溯至千年以前,比如“寒夜客来茶当酒”,比如“舌本常留甘尽日、鼻端无复鼾如雷”,比如“石鼎火红诗咏后,竹炉汤沸客来时;雪飘僧舍衣初湿,花落艄船鬓已丝”……那样的古典意境,于今人,实在已经是可遇而不可求。
现实生活扰嚷喧嚣、被无数事物与泛滥的信息时代所干扰。好似所有人都忙碌到无暇顾及一点心灵的空间、每日的生活里一派兵荒马乱。
“心灵的不自由、身不由己也是一种障碍。”贵州清镇巢凤寺住持通植大和尚如是说。
大约人类早已认识到现实生活的不如意与完美,100年多前,日本明治时期,著名的美术家、思想家冈仓天心才写下了:“茶是一种对残缺的崇拜,是在我们明白不可能完美的生命中,为了成就某种可能的完美,所进行的温柔的试探。”
关于饮茶的形象感受,生动的莫过于唐代诗人卢仝所作《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脍炙人口,历久不衰:“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玉川子”卢仝细致地描写了饮茶的身心感受和心灵境界,特别是五碗茶肌骨俱清,六碗茶通仙灵,七碗茶得道成仙、羽化飞升的超然境界,为此,这首诗也被称为“七碗茶”而流传千古。
我们完全可以这样理解:很多时候,我们喝的不是茶,而是有着深厚底蕴的东方文化。这是一种有着鲜活生命力的、与时俱进的文化:她高雅,可登堂入室阳春白雪;亦通俗,走入寻常百姓家也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