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砂茶具的装饰工艺伴随着砂壶的产生、发展而产生、发展。早在北宋,随着紫砂茶具艺的成熟,装饰技艺上也达到了一定的水准,其茶具嘴已用鸡头装饰,且手法简练、神态各异;到了元代,陶刻文字装饰也已兴起;到明代,由于著名书画家、文學艺术家广泛参与紫砂茶具的装饰,进一步提高了紫砂茶具的档次,促进了紫砂茶具由日用工艺品向艺术品兼高档日用品的过渡。综观紫砂茶具的装饰,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宜兴紫砂陶自宋末起源,盛明清,经历代陶工努力发展至今。紫砂陶与其资源矿产稀缺性,制作工艺独特性,装饰技法丰富性,闻名于世,倍受世人喜爱。宜兴紫砂装饰艺术,大体分为二种类型。一种是艺人在制茶具过程中自觉和不自觉地将工艺进行一竿到底的自体装饰。另一种是通过艺人或他人在制茶具过程中、制茶具过程结束后刻意或注重茗茶具造型,切茶具、切题、切意、切名所进行的重新设计、策划、构思的分段式混体装饰。这二种装饰类型同时并存,相互辉映,使茶具艺装饰技艺的创新和发展提高到与日俱进的境地。
早的紫砂茶具是不加任何装饰的,以圆嘴、圆盖或半圆、椭圆形为基本形体造型,制茶具艺人仅在茶具底、茶具把和茶具盖圈内刻上自己的姓名及制作年款,随着人们审美观的提高,逐渐改变,增加了光货茶具单一的造型,发展到目前已形成雕塑装饰、镶嵌装饰和陶刻装饰三大门类。
在紫砂茶具上,一般充分利用紫砂泥料所固有的肌理质感,不轻易附加装饰,以朴素雅致为主,这是紫砂器装饰效果的主要特点。相当一部分产品,仅在形体的口、肩、腹、足等部位,用各种线型来加强造型的装饰性。
紫砂嵌泥装饰,所谓嵌泥(即所用材质是紫砂陶土,一般区别与茶具体颜色的其他紫砂泥。在湿泥坯体上,用刻刀或钢针,刻绘出所设计的图案,在图案凹槽内,填嵌入与坯体烧成温度相同而泥色不同的泥,组成各种图案,谓之“嵌泥”)。泥绘装饰即在已完工尚有一定温度的泥坯上,用其它色泥或本色泥料堆画花鸟或山水纹样。用泥堆画有一定厚度,恰似薄浮雕效果。被用来堆画的色泥有白泥、朱砂泥、乌泥等。泥绘装饰手法流行于清初。美国里弗尔艺术馆藏得陈汉文制六角茶具,是用泥浆堆花装饰的典型作品,六角皆饰以山水及乾隆御题诗,诗文是篆书,肩盖皆画梅。
雕塑装饰主要是在茶具盖、茶具脚、茶具嘴、茶具把上作为紫砂茶具的“盖钮”使用,雕塑作品有微形的、小巧的人物、动物、花卉和果品等,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雕塑装饰使抽象的紫砂茶具与大自然的具体形体有机结合,富有强烈的层次感和鲜明的对比感,同时也为我国雕塑界的人士提供了紫砂艺术的创作舞台,使光货茶具的装饰艺术进入一个新的领域。
由于清朝初期陶刻艺术的时兴,以及书法艺术的发展,许多制茶具名艺人在书法上下功夫,并将书法技艺移植到了紫砂茶具上。如张叔未珍藏的时大彬紫砂茶具上就刻有“削竹镌留十字铭,居然楷法本黄庭”的书法作品。所以,当时的制茶具名家无不注重紫砂茶具上的陶刻艺术,即使制茶具者不擅长书法,也一定要请书法家代为署款。
刻画装饰的操作程序是先在泥坯上用毛笔设计好墨稿,再用阔约0.5厘米的锋利斜口刀依样刻出,握刀管如握笔,强调腕指用力,一般多用双入正刀法也有不画墨稿,直接以刀代笔在泥坯上刻出装饰纹样来,依靠操作运刀时的抑扬顿挫,刀锋的气脉连贯产生的韵律与节奏,显示一种迹外传神的美感。刻好的装饰画面有的仅在纹样里涂上白或黑的泥料,以加强效果。有些刻好的画面还要着色,将精心选来的各色陶土磨细,用国画渲染的方法,使装饰更为突出。这些陶土颜色的天然的矿物色,经高温烧成后发色沉着,古色古香,并具有经久不变的特点。紫砂器物本身的设计构思、造型线条已是一种高难度的艺术表现,而器皿身上的陶刻装饰,更是有画龙点睛般的效果,令人玩味再三。
宜兴紫砂陶是一种典型的手工艺陶器,是陶艺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紫砂的手工陶器成型工艺,是特别的,手工陶瓷成型中的一主要方法。其造型式样极为丰富,陶器色泽古朴典雅,器物表面还常镌刻诗文书画作为装饰,从而更加增添了造型的书卷气息,成为一种具有高雅气质和浓厚文化传统的实用艺术品,从一个方面鲜明地反映了中华民族造型审美意识。
现代紫砂装饰:刻、镂、塑、贴、堆、描、嵌、泥绘、纹泥等手法呈现多样化,装饰种类繁多,各式装饰手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大向前推进一步,拓展了装饰艺术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陶刻艺术不但注重形式、内容及手法上的技巧,主要的是作者的文学素养、书画功力以及人格气质整体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