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古瓷收藏界的元青花热持续升温,国内市场上和收藏家手中的“元青花”成百上千甚至数以万计地出现,真假争论搅得许多古瓷爱好者一头雾水。现代元青花仿品能不能达到乱真程度?古代瓷器是在当时的社会大文化背景下,多种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综合而成的产品。现代仿古瓷没有条件从胎土原料、釉料配方、彩料加工、烧制工艺等所有方面完全再现600多年前的元代状况。元青花的仿品与真品在所有特征上肯定是有所差别的。本文将重点介绍从胎釉和工艺上对元青花瓷器进行鉴定。
一、元青花瓷器鉴定之胎质和胎色
景德镇窑宋代和元早期皆用单一的瓷石来制坯泥,称为一元配方。这类坯泥属高硅低铝性质,烧成温度通常在1200℃以下,窑温稍高即易造成器物变形。元代中期,发展成瓷石加高铝含量高岭土的二元配方,耐火度可达1300℃以上,在保证器物不发生变形的条件下,胎质的瓷化程度和釉质的玻璃化程度都得到提高。
元青花的瓷质由于二元配方的运用虽然得到了优化,但仍受到当时原料加工水平的限制,胎质、胎色表现出以下的特征:
1、白而不细,制瓷原料优良但用水椎加工,手段比较落后;
2、粗而不松,胎土颗粒较粗但烧结紧密;
3、腻润不干,胎泥经过陈腐工序,不但提高了可塑性,而且烧成后胎质滋润;
4、胎内多有微小洞隙。
下面图为一些元青花瓷器底足及瓷片断面元代麻仓土呈现的胎质、胎色
现代仿元青花器已无法获取与元代成分相同的高岭土,多用工业化机械加工的胎泥制坯。这种胎泥由于用球磨机碎料,真空练泥,没有陈腐过程,因此烧成后的仿品胎质过于细密,胎内没有空隙,胎体比重大,手感沉重,露胎面细白无砂隙。近几年来为了在制泥工艺上仿古,景德镇周围许多瓷石、瓷土产地的江边河畔又出现了一些用水轮作动力的水椎制泥作坊,专门向仿古瓷作坊供应泥料。据一位行家介绍,这类泥料比机制泥料“有性,好用得多”。但无论如何,用这种缺少较长时间陈腐工序的泥料烧制出来的仿元青花瓷在露胎处仍显干涩,没有元青花真器露胎处那种粗而不干、润腻不涩的质感。当然,这种感觉不是看了文字就能立马掌握的,要多摩挲元青花标本,才能找到感觉。仿制品在胎色的外观上或许可以接近真品,但永远不会与真品的质地一致。
二、元青花瓷器鉴定之釉质和釉色
元青花所罩的透明面釉是承袭宋代景德镇影青釉而加改进的高温石灰碱釉。由于含铁量较高,釉色白中泛青,釉面不如明代永宣青花那样肥润,积釉处呈湖蓝色。
从釉质釉色上辨别元青花的真赝,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观察釉汁的色泽。由于“至正型”元青花上所用的透明釉在配方成分、加工工艺上没有留下准确资料,现代仿元青花器的透明釉只能从色感、质感上照猫画虎地配制。因此绝大多数现代仿元青花透明釉釉色泛绿,在积釉处呈湖绿色而不是浅湖蓝色。近看到有极少数仿品的积釉处呈湖蓝色,但又蓝得太过,同真元青花透明釉两相比较,便显得极不自然。二是看釉中气泡的疏密大小与层次分布,以便分辨出是柴窑烧制还是气窑烧制?现代仿元青花多用气窑烧制,窑温易控制,窑内温度均匀,气氛好掌握,烧制成品率高。
但由于柴窑和气窑在烧制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时间差异和升温曲线的巨大区别,现代气窑无法完全重复瓷器在柴窑内烧制时的复杂甚至极其微妙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特别是釉中气泡的疏密大小与层次分布表现。现代气窑仿品釉中气泡小而密,缺乏通透层次感;而柴窑烧制品釉中气泡则较之稀少疏朗,气泡间空隙大,大、中、小气泡都有,且分布有层次感。柴窑产品釉面质感活而水灵,气窑产品釉面质感死而呆板。这种感觉是源于釉中气泡对光线反射的无序性和有序性两种不同的物理效应。
需要注意的是,明清官窑透明釉器因为釉质纯净,烧窑技艺精湛,对窑温的控制稳定均衡,所以很多产品的釉中气泡也较小、较密,但仔细观察分辨,仍可找出同气窑效果之间的微妙差异。瓷釉中的气泡是一种客观存在,它的形成和分布变化一定有其物理的、化学的原因。不同时代的不同原料、配方、烧制工艺必然会在瓷器上有所反映,包括从釉质的气泡上表现出来,从而成为真伪鉴定和古瓷断代的重要参考。诚然,当前对釉中气泡的形成、时代特征及表现规律的认识还不深刻,还在探索阶段,但这种探索是有价值的。
仿古瓷是个一本万利的营生,现在一些元青花高仿品不惜工本从各个环节上尽力摹仿,包括高薪聘请名师用柴窑精心烧制,严格筛选,使成品几近逼真。所以,鉴定时务要全面分析。真元青花是柴窑烧制的,但柴窑烧制的不一定是真元青花,而气窑烧制的“元青花”则绝对是赝品!
三、元青花瓷器鉴定之制作工艺
真假元青花在工艺上的区别较大:
1、从施釉和釉斑鉴别元青花。元代对器物施釉用的是蘸釉和刷釉的方法,大器如梅瓶、大罐等外部上釉用刷釉法。由于元代制瓷工艺中普遍对器底处理比较粗糙,施釉后器底往往粘釉,因此瓶、罐底部烧成后往往留下少量釉斑。现代仿品大都采用喷釉法,底部无釉。为了制造假象,就人为涂抹假釉斑。真假釉斑的区别在于:真釉斑为器身刷釉后的底部粘留物,有的器物有,有的器物没有。假釉斑往往很多,且大片存在,这就弄巧成拙,露出马脚。真釉斑是在施釉工作台面上随机沾上的,多呈小片状。假釉斑是刷涂的或点涂的,可明显看出人为痕迹。
2、从器底的修削工艺特征鉴别元青花。元代辘轳车转速慢,大罐、梅瓶修足粗,刀痕宽但很自然;现代用电动快轮,转速快,修足细,太规整。为了仿古,有的故意用宽刀深挖,但刀痕太宽太深,又太过规整,很不自然。元代器底无论大小皆平切,然后侧棱倒刀,圈足内墙皆外斜。瓶、罐一类大器不重修足,圈足较浅,足墙宽厚。现代仿品有的正面看颇能蒙人,翻看底面,修足滚圆,内墙直立,刀痕细匀,一看便知是电动转盘作品。
3、从接胎痕迹鉴别元青花。接胎痕是古代制瓷工艺的弊病,元、明两代凡需分段拼接之器多难避免,入清后随制泥、成型及烧成工艺之进步逐渐克服,所以观察接胎痕就成为鉴别真伪元青花的重要方法之一。现代制瓷所用的胎泥,配方比例科学,泥料颗粒细、密度大、间隙少、无气孔,加之硬度适中,烧制温度控制准确,除特大型器物因自身过重,烧成后往往也会出现接胎痕外,一般中小型拼接器已看不到接胎痕。元青花仿品中,有的器里器外都没有接胎痕,不用再看,便知其假,因为它超越了当时的烧瓷水平。
有的虽有接胎痕,但绝大多数为人工制作,横接胎痕极不自然:有的凸出部分显得过分,超越古代泥料的可能凸出限度;有的内部显得过于规矩,不像是在高温烧制时器物上部重力自然所为。值得警惕的是,现代高仿品中,有的在泥料的配制、接胎成型以至柴窑烧制上已与古代工艺暗合,这类高仿品显然已蛊惑了不少收藏者,并仍有不断蔓延之势。因而在古瓷鉴定上,我们应该持“一票否决”的谨慎态度,即:只要发现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赝品特征,不管其他许多地方多么类似真品,应当毫不犹豫地予以否定。
4、从当时工艺习俗上鉴别元青花。如元代高足杯、碗的高足是在利坯后用泥接,从中空的筒状足底看进去,可以观察到连接时挤压出的一圈泥浆被烧结在杯、碗底部。明代永乐以后始用釉接,因此不用泥接的高足杯、碗肯定不是元代之物。当然现在已出现泥接工艺的仿品,收藏者不可不防。
传统经验鉴定方法重视的是器物的造型和纹饰,其次是工艺和款识,后才是胎釉和彩料。现代条件下使用目鉴方法时恐怕要打个颠倒才对,要紧的是把住胎釉彩料关,因为人为因素越多的越容易提高水平,而属自然界物质性的东西就不是制赝造假者随心所欲而能为之的了。
当然,上述常规特征的鉴定并不能保障收藏者在辨伪识真中百分之百地成功。中国的古瓷鉴藏活动数百年来积累了丰富的实战辨伪方法,例如“使用痕迹鉴识法”“土锈水锈识别法”“拉胎划痕检验法”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宝贵经验,广大古瓷收藏爱好者在学习常规鉴定理论之外,也应当注意学习这方面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