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929年英国人霍布逊在文选中专门介绍了“至正十一年”(1351年)款的青花云龙纹象耳瓶后,1952年又经美国人波普研究,元青花在瓷器史中脱颖而出。随后,国内元大都窖藏、江西丰城县凌氏墓和江苏金坛的元明墓中先后出土了带有纪年款的元青花瓷,国内外收藏家乃争先恐后收集元青花瓷器。
景德镇在元代设立“枢密院”,后改进工艺,在烧出卵白釉基础上,青花瓷、青花釉里红瓷逐渐趋于成熟,特别是釉上红绿彩瓷更丰富了瓷器的种类。到了元代中期,元青花瓷向国内外市场大量供应。
当时用的青花料有少量的进口苏麻离青(也称苏尼勃青)料,此料通过民间贸易从西亚运达景德镇。这时景德镇瓷器的工艺制作及青花料的提炼日趋成熟。耿宝昌先生在《明清瓷器鉴定》一书中说:“过去人们常笼统地视元代瓷器粗大、厚重、拙笨,现在看来,这种说法失之偏颇。
新中国成立后,在考古发掘和其他出土文物中,陆续发现了许多细致精巧的器物,尤其是些青花和釉里红品种,更使人耳目一新……元瓷并非都是粗大厚笨,并告诉我们不能用绝对的、一成不变的眼光和方法去认识事物。在瓷器鉴定中尤其是这样。精致细腻的器物和粗糙低劣的器物往往在同一时代杂然并存。”这使我们想起出口瓷中常见的大盘、大碗等较大器物多精,而玉壶春瓶、小盘、小碗、高足杯、出戟觚、执壶、盖盒、盏托等,有的精美,有的粗糙。
图案简单、青花灰暗的梅瓶、多棱瓶、扁壶、高颈罐、鱼藻纹罐等,在国内也是常见的。从国内实物可见,元青花在至正元年青花发色比较淡雅,釉料为进口苏麻离青,青料水分大,故淡雅,是续承宋青花淡雅的风格。苏麻离青比较浓艳者应该在至正五年(1345年)左右。
至正十年以后苏麻离青配制已达高水平,此时青花发色追求的是蓝宝石色。如霍布逊介绍的“至正十一年”款青花云龙纹象耳瓶、鬼谷子下山图罐等一大批精良瓷器全用苏麻离青,青花料以敲青法精炼。明代早期郑和下西洋带回的进口苏麻离青料绘的纹饰也比不上元代青花料。刘新园老师曾说过:“永、宣青花,从工艺制作到纹饰勾画都赶不上元代后期青花细腻及发色水平。”元青花铁晶斑少于永、宣青花瓷,因为从原料的精选到青花料的炼制已达到顶峰。
造型硕大雄健的元青花瓷符合蒙古族生活习惯及市场需要。昭君出塞、西厢记、蒙恬将军、三顾茅庐、桃园结义、萧何月下追韩信、李广、唐太宗等人物故事图案,画面多样,鱼藻、花鸟、缠枝莲、缠枝牡丹、吉祥八宝等花样繁多。主题画面生动,深受柯九思画风的影响。
元青花种类较多,其中器形较大、纹饰繁密而有层次感、造型做工一流、青花料全为苏麻离青者,是当年皇帝用来奖赏有功大臣、宫廷专用及用以出口的青花瓷。元代景德镇御窑厂喜用平等青(即苏麻离青加陂塘青),这种青料是“湖田窑”为俭省苏青料而创造的一种配方。另一种制作工艺一般的罐、盘、碗等青花蓝灰、蓝黑,所用为次青花料。还有一种青花灰黑、勾画流畅但画风无规则,是杂窑烧制,虽说是元代青花,但价值不高。
以下我们通过六招轻松鉴别元青花真伪与档次。
1.元代青花罐、碗、盘造型硕大雄健。如罐的重量适宜,口与圈足直径相差不多,甚至相等,圈足宽浅,底旋削有跳刀痕;碗的圈足高矮都是外撇,足底里高外低,窑红基本呈象牙黄。对传世窑红、窖藏窑红、常见水窑红等,笔者以300年、600年、900年来区别窑红的变化。听声音、看“三光”是很关键的鉴定环节,元青花真品釉色莹润明亮、宝光璀璨。
2.元青花的胎是二元配方,即麻仓土加瓷石,这是御窑专用配方。其土质细腻,少有杂质,洁白如玉,含微量铁元素。这类产品属皇家宫廷专用瓷和出口瓷,是上上品。超大青花瓷的胎是安徽祁门土,呈白色泛灰,为上品。
3.元瓷釉色很多,有青白釉、鸭蛋青釉、青亮釉、卵白釉等。元代釉比明清釉厚,聚釉、集釉现象较多。釉的变化与釉的配置浓度、窑温高低、钾钠配比有很大的关系。唐代后期以来,为克服釉面开片,景德镇技师们采用钾果作釉面原料,加入白色的钠,反复实践得出了上佳的钾钠配比,提高了釉的白度,而且还不开片。钾的比例多,釉就透亮较白,钠的比例多,釉即白度稍差。这两种配方的浓淡也很重要,水分多,釉润稍差,水分少,钾钠浓,釉就润。这种配置釉料的方法一直沿用至今。
4.元代青花纹饰粗犷流畅。凡是宫廷用瓷和出口瓷都有“纹针法”限制,至正年后的人物、花鸟、龙纹罐、盘等大器,用青料勾画纹饰前多采用这道工艺,特别是大盘、大罐,迎强光能见到此纹。元青花主纹加辅助纹比较多,繁而不乱。变形莲瓣排列不紧,菊花单层,莲花瓣像葫芦,蕉叶满茎,云像蝌蚪,山石色不满,围墙一点短。人物花草有灵气,无描红之意。这些特征,今天的景德镇是仿不像的。
5.元代青花料分国产料、进口料、国产加进口料等。进口苏麻离青发色稳定,色像蓝宝石,这是上上品钴料,含铁高。用“敲青”法提炼青花料,每斤青料可得五两左右的用料。钴的比例占0.5%青花色为宝石蓝,钴占1%为深蓝,钴超过1%呈蓝黑,钻占0.25%就是淡蓝色。元青花上较圆的铁晶斑深入胎骨,溶于釉中,透于釉面。釉面钴历经600年以上空气氧化使铁晶斑留下像铁锈一样的棕褐色块状斑点,上手触摸有凹凸不平之感。如元青花和元蓝釉器在强阳光下可见蓝紫泛红润色,直观是宝石蓝及翠青、藏蓝、深蓝,钴占比例应该是0.5%~1.0%。
在纹饰中落笔行笔转折点处和青花料聚集的地方,蓝黑青料钴已超过1%,这都是我们鉴定元青花和明早期纯苏麻离青的要领。共同之处还有晕散以及铁晶斑呈不规则的圆点与圆片状锈斑等。前辈的经验告诉我们:“元吃胎,清吃釉,明代青花两头吃。”这是鉴瓷经验的总结。元代平等青(苏麻离青加陂塘青)接近纯苏麻离青,笔锋转折处蓝黑点特别突出。青花发色呈蓝灰带浅紫,接近纯苏麻离青色乃上品青料,这种青花料主要用于宫廷和达官贵人用瓷,景德镇湖田窑在元至正年前后基本都用此料,含锰量较高,稳定性较差,是官窑指定长期用料。纯陂塘青料色呈蓝灰、微蓝,这是上品次青花料,青花浓厚中有绿色斑点,亦有黑褐色斑浮于表面,元中早期官、民窑都用此料,晕散同以上青料相差很小。其他呈色黑、绿、灰等的青花料,均为杂窑所用。
6.元青花罐圈足宽矮,元中期左右的圈足稍高,晚期足矮,修足整齐,里外斜削,底旋削处有跳刀痕;窑红逾600年经氧化呈牙黄、淡黄色;器底经常能看到几点釉斑,这是窑记。元代青花少款,有款的都是根据个人需要而烧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