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简言之,就是以含氧化钴的金属物质为着色剂在坯体上绘画纹饰,外罩透明釉,在1300℃左右的高温下一次烧成。它明显的外观特征就是瓷器釉下的青色纹饰。
传统青花瓷的装饰方法大致分为三类,一类为青花瓷的釉和料的装饰,一类是青花瓷的坯体装饰,一类是青花瓷的器物造型装饰。
传统青花瓷的釉和料的装饰这里主要谈其料的装饰。传统青花瓷主要通过氧化钴料绘制纹样和图案来进行装饰,青花瓷历经了气势磅礴的元青花、空前繁荣的明青花、缤纷艳丽的清青花,这三个时代见证了传统青花瓷的成熟与辉煌,大量传世于国内外,反映出传统青花瓷艺术不可替代的震撼力,是国之瑰宝。无论是专供宫廷使用的官窑青花瓷,还是以商品为目的的民窑青花瓷,在纹饰的装饰和选择上,各领风骚。传统青花瓷在不同时期,其纹饰、图案呈现出不同的风貌。瓷器整体花纹布局繁密却不杂乱,纹饰选材丰富。如元青花瓷出现了主题纹饰与辅助纹饰之分,主纹有历史故事人物、龙、凤、麒麟、狮子、岁寒三友等,辅纹主要有如意、云肩纹、莲瓣、蕉叶、卷草等。明代青花瓷其装饰风格素雅而又热烈,达到了空前繁荣的盛况,明代在元青花瓷的基础上创新,在辅纹装饰中出现了其空灵的效果,图案简练。常见纹饰上除承袭元代纹饰外,人物类有胡人舞、佛道人等,花卉类有扁菊纹、灵芝和花果树枝盘绕组成的寿字纹、花捧字纹等,同时当时民窑青花瓷的纹样,特别注重其寓意,而且都是吉祥的寓意。比如:牡丹象征富贵美丽,鹿象征禄,游鱼象征富足有余,年年有余等。清代青花瓷继承了中国水墨画和书法的特色,当时诗文装饰成时尚,采用寓意和谐音,象征吉祥的图案纹饰,采用中国水墨绘画笔法。在中国传统青花瓷中,可以发现制作青花瓷的艺人们对外国文化的博采融合,呈现出了不一样的风格。
传统青花瓷的坯体装饰方法有堆塑、模印和刻划装饰。青花瓷坯体上的堆塑装饰,要么是在堆塑成的纹饰上或纹饰外涂青料,产生一种白地青花或青地白花的效果,要么就是用青花画出纹饰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用堆塑配合完成。传统青花瓷上的印花装饰是用模印的方法,在未干的器皿坯体上,压印出纹饰,然后以钴料进一步绘制纹饰的方法,如元代青花瓷盘上用模印方法印出花朵,用钴料在花朵上勾出花瓣,再用钴料画出枝叶。明代青花上器物的纹饰也是模印而成的,纹饰外涂满钴料作地,类似青地白花。有些青花上是模印纹饰后再加绘与原纹饰无关的钴料,原模印纹饰犹如纸上的水印。如云南玉溪和建水窑的青花瓷先在碗、盘等器物的中心模印凸起的荷花、菊花等,在这些模印纹饰上再用青料绘上鱼藻纹等。这种装饰可以看出制作者独具匠心的艺术观。青花瓷坯体刻划装饰,其刻划工具大致有刻刀和锥两类。用刀之刃在瓷胎上刻出的纹饰线条粗,用锥形利器在瓷胎上画出的纹饰线条细,用刀还是用锥可根据不同场合灵活运用,这种装饰方法在传统青花瓷上大致有三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先刻划出纹饰再进一步在纹饰上涂青,这种方法青料在凹陷处,积料深厚,能更好地显示纹理效果;另一种是先用青料绘画出纹饰再进一步在此纹饰上刻划,烧成后刻划处露出白色的胎体;还有一种是先刻划出纹饰后青料涂地,以达到一种青地白花的效果。
传统青花瓷的器物造型,取决于前人器物造型的经验积累,当时的工艺技术,也取决于使用目的和审美意识,传统青花瓷的造型在诸多因素下,呈现出或注重使用方便,或考虑美观,或追求浑厚古拙,或追求玲珑别致,从而使青花瓷的造型千姿百态,美不胜收。青花瓷自十三世纪的元代以来,造型经历由简入繁、由少到多。风格上总的趋势是由古雅入清丽,由粗放到工致。明清以来器物造型多变。同一器物,在不同时期也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如梅瓶,口细而颈短,口径之小仅与梅之瘦骨相称,肩极宽博,至胫稍狭,抵于足微丰。到宋代时,梅瓶的整体造型修长秀美。至元朝时,造型又有所变化,元朝的梅瓶继承了宋代的样式,但它较之宋代雄壮,其颈稍加高,口沿平坦,肩部更为丰满。而在明永乐、宣德时期梅瓶的肩部更加丰富,整个瓶体明显肥胖,粗矮起来。
传统青花瓷的装饰是“艺术家”,是从古老陶瓷、水墨画、青铜器、书法、民族风俗及生活习惯等提炼产生的。人类文明在推进,青花瓷的审美观在发展。一件事物的演绎有其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并非凭空产生,现代青花瓷呈现出的风貌也是由过去一步步演变而来的。传统青花瓷的装饰方法给予了现代青花瓷艺术的一个基点。继承传统,大胆创新,赋予当代青花瓷艺术家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