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保护传承方式的基础上,陶瓷译介传播可以充分开发利用当地瓷业资源,输出陶瓷文化资本,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促进国际陶瓷文化交流。
一、景德镇陶瓷简介
千年“瓷都”因宋景德元年(1044年)宫廷诏令此地烧制的御用瓷底款皆署“景德年制”而得名。不断的窑火,不仅为世界呈上精美绝伦的瓷器,也为这座古老的城市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景德镇制瓷工艺发源于汉代,历经千年历史,形成现在“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的独特陶瓷生产工艺。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包括十几道核心工序,出产的瓷器享有“白如玉、薄如纸、声如磬、明如镜”的美誉,青花瓷、颜色釉、玲珑瓷、粉彩瓷四大名瓷享誉全世界。
作为中国灿烂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制瓷工艺依赖于广大民众世代相传,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征。经过千年的历史传承积淀,景德镇陶瓷文化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天下窑器所聚”的古“瓷都”,景德镇拥有丰富的窑址古迹、精湛的制瓷工艺、独特的瓷业习俗、精致的瓷灯瓷柱、优美的瓷歌瓷舞、多彩的瓷会瓷展,为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天然优沃的土壤。
二、景德镇陶瓷译介输出势在必行
景德镇陶瓷的保护和传承关系民生、民族文化多样性和和谐国际社会的创建。景德镇陶瓷的译介输出将有助于保护世界文化多样性,促进国际陶瓷文化艺术交流,吸引更多的国内外学者和游客的兴趣和关注,进而带动陶瓷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实现古瓷都陶瓷的艺术价值、人文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在当今的形势下,景德镇陶瓷译介输出势在必行。
首先,景德镇陶瓷具有“独特性、或泰兴、传承性、流变性”等特点。沿袭千年的师徒制传承方式存在诸多弊端,传统制瓷工艺现在面临大的威胁是“后继无人”。现今有些博览会和古窑遗址有传统制瓷技艺表演,但是脱离生产需要的手艺犹如无源之水、无根之木,难以长久。此外,由于历史的贡品文化和市场经济烙印,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日渐难寻,小作坊主打着瓷都的名号以次充好,致使景德镇陶瓷艺术的社会和国际影响力越来越低。因此,跨文化译介输出将推动景德镇陶瓷走出国门,以全新的面貌展现,吸引更大的关注度,为其传承保护提供源源不竭的资源。
其次,景德镇陶瓷跨文化译介输出也是国际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具有极强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但同时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景德镇陶瓷文化艺术的传承和保护任重而道远,光靠地方政府和相关学者是远远不够的,需要争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组织机构的帮助和支持。而这都需要借助多模态和多元化的翻译、介绍和宣传。景德镇陶瓷的跨文化译介输出有助于推动身在中国腹地的陶瓷艺术文化对外交流,吸收国际性资源参与其保护和传承,为景德镇瓷业资源的创新性开发和利用提供新的契机和力量。
三、景德镇陶瓷跨文化译介输出的可行性
景德镇陶瓷是“物化的文化”,其涉及面广,专业技术程度深,且陶瓷译介兼具科技翻译和文学翻译的双重性质,自然其译介颇为讲究,难度较大。就内容来讲,陶瓷翻译涉及许多诗词、典故、技术等难翻成分:就形式而论,译者会面临语义对应缺失、专业文化信息难以简译等问题。但是难度大并不意味着不可译介。
首先,功能翻译理论和文化学派的理论为陶瓷文化译介输出提供理论基础。陶瓷译介的受众主要是观光游客和相关学者。根据目的论原则,译介输出陶瓷文化的目的就是帮助受众跨越时空领略景德镇陶瓷艺术的魅力,了解瓷业文化的内涵。这一功能和目的决定了译者可以灵活采用翻译策略和技巧,采用创造性译法传递陶瓷的艺术文化特色。至于诗词典故等难译成分,文化学派认为诗歌翻译并非简单地对原文本的复制,而是创造相似的译文。陶瓷文化的译介输出也不是照搬原文,而是将整个陶瓷文化艺术的种子“移植”到异域文化环境,达到传递文化信息的作用。因此,译者不必受限于语言层面的转换,而应专注于移植陶瓷艺术的“种子”,介绍陶瓷作品蕴含的文化艺术内涵。
其次,景德镇陶瓷译介输出已有一定的基础,并将不断吸引各界资源。景德镇陶瓷艺术文化已吸引国内外专家的广泛关注,相关部门也已对其进行抢救和保护。单就译介来说,早在清朝,法国殷弘绪和儒莲就分别译介了《浮梁县志·陶记》和《景德镇陶录》,开启了中国陶瓷典籍西译的大门,随后《陶说》《陶雅》等陶瓷著作相继被译介到西方。现代不断有相关的国际学术研讨会也引起学术圈的关注。“景德镇学”的兴起,为陶瓷文化的保护传承和中外陶瓷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海上陶瓷之路”、瓷博会以及陶瓷文化周等活动成为景德镇陶瓷译介的重要平台,景德镇与欧亚十几个国家产瓷城市建立的友好城市关系也推动了景德镇与西方的陶瓷艺术文化交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体系、各类陶瓷研修和赛事、陶瓷专访节目都在客观上营造了陶瓷译介输出的文化氛圍,为景德镇陶瓷文化走向世界打开新的窗口。
四、基于译介输出的景德镇陶瓷艺术传承与开发
传统景德镇陶瓷文化危在旦夕,保护的努力已然赶不上消亡的速度。陶瓷文化的译介输出可以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传承和保护提供全球化的途径和资源。
首先,发扬传统节日,深挖民俗历史。景德镇历来全城制瓷,瓷业习俗已成市民生活的一部分。景德镇的瓷业习俗文化历史悠久、体系完整、特征鲜明、内涵积极,在世界行业习俗中占有很高的地位,深受相关国际人士的青睐。景德镇的陶瓷文化庆典活动和民间神话传说是景德镇所独有的,对于外国友人来说是全新的文化信息,是景德镇陶瓷文化译介输出的重要载体,值得深入挖掘利用。烧“太平窑”的节日习俗、吃“知四肉”的饮食民俗、迎瓷业师祖“风火仙师”童宾的“陶人盛典’等节日习俗具有鲜明的地域名族特色,应该在其消亡之前作为旅游资源加以合理保护和科学利用。
其次,谢绝千篇一律,沿袭古城特色。由于商业旅游的兴起和人员流动性的加大,城市建筑相互借鉴越来越多,导致现在的中国“千城一貌”。为了传承自身独特的制瓷文化和艺术氛围,景德镇应杜绝走其它城市的繁华商业模式,而是着重保护原有现成的古窑古城,保留和恢复原有的瓷都风貌和味道,以独特的瓷业文化氛围吸引国际人士的目光。
再次,合理利用,传承发展。“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被动抢救保护已难抵挡时代发展带来的巨大冲击,多模态、多元化的发展利用可以提高艺术文化的推广传播效果。广播、电视、网络等新媒体帮助国内外朋友足不出户领略瓷都精品艺术;修复传统柴窑、恢复传统陶瓷烧制,生产性保护才是传承的上佳途径;专访节目、数字影片有助于对外宣传介绍,古窑民俗博览区、元代馒头窑、风火仙师庙、瓷行等遗址景点可以吸引游客的积极参与,实现译介输出促进陶瓷艺术保护、拉动当地经济的目标。
五、结语
景德镇陶瓷既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又是精美的艺术和珍贵的历史资料。相关的保护和传承应该将传统方式与创新途径相结合,以开发性利用促进传承和发展,译介输出则提供了一条不可多得的国际路径。译介输出是景德镇陶瓷保护传承的新途径,也是国际陶瓷文化交流的客观要求。景德镇政府可以借助陶瓷的译介,输出陶瓷文化资源,开发瓷业旅游,借陶瓷艺术的开发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同时通过译介输出促进与国际的陶瓷文化交流,借鉴国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经验,为景德镇陶瓷艺术的保护和发展提供国际化的视野和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