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平冶陶、始于汉世”。 “新平”即景德镇,在千年窑火中铸就了“汇各地良工之精华、集天下名窑之大成”。提起景德镇,就不得不提起瓷都。很早就享有“瓷都”美誉的景德镇有着近两千年陶瓷历史,培养了一代又一代的陶瓷精英,不断创造出精美陶瓷,在国内外有着巨大影响。
一、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的特征
景德镇发展至今,与它的陶瓷历史文化不可分割。传承和弘扬其优秀文化,对景德镇陶瓷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然而,景德镇陶瓷历史的独特文化,都有着哪些特征呢?
1、创新不断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动力,更是一个行业代代发展的源泉。景德镇的每一次飞跃,无不伴随着创新与突破。在作品上,宋代的“影青瓷”,白里泛青、莹润素雅。使“景德镇” “不胫而走、天下皆闻”。元代的青花和釉里红,结束了我国素烧的历史。还有明清先后创烧的斗彩、五彩、粉彩、郎窑红、祭红等一系列名瓷。在技术上,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催生了我国早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官搭名窑”的制度,促进了名窑较快的发展。正是这种创新精神,使景德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成为中国陶瓷生产与艺术中心。
2、兼容开放
景德镇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门户开放、兼收并蓄。南宋时期,北方连年战乱,大批陶工纷纷南迁躲避战祸,景德镇用海纳百川的胸怀接纳了他们,帮助他们融入陶瓷生产,有效地将“流民”灾难化弊为利成为人力资源。元代时引进波斯青花釉原料,清康熙年间引进珐琅彩料,并借鉴西方油画技巧。同时,取他人之长,把龙窑、葫芦窑的特点与北方的馒头窑的优点结合起来,创建了镇窑。在贸易方面,明清时期就在全国各地开拓了市场,并使景德镇瓷“行于九域、施及外洋”。
3、和美圆融
朱熹曾说“凡有形象者,即器也,所以为是器之理者,则道也”。景德镇的陶瓷从器型和内容上看,大多寄托了人们的思想和愿望,反映了人民追求和谐、崇尚和美的人生价值取向。福、禄、寿“三星”为题材,表达了人们对幸福的向往。龙、风、鹤为题材,生动体现了人们对友善、祥瑞的追求;以松、竹、兰、梅、菊为题材,委婉传递了人们对刚正不阿的气节和出淤泥而不染品格的肯定和赞美。宗教一直是人类丰富的价值观源泉。景德镇陶瓷通过观音、菩萨、耶稣、张飞、关羽等一系列人物画画和动作,巧妙弘扬了宗教和儒家思想,把因果轮回、普度众生、博爱平等以及忠、孝、仁、义等思想直观而又形象地表现出来。
二、消除景德镇陶瓷产业弊端,积极发展景德镇陶瓷的又一次飞跃
景德镇曾经的辉煌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昭示未来。除了景德镇在不断发展外,国内其他陶瓷产区也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广东佛山、山东淄博、福建德化、河南禹州等地。陶瓷产业搞的红红火火。陶瓷行业的竞争也日渐升温,现如今景德镇陶瓷产业所存在的弊端也将影响景德镇陶瓷未来的发展。
1、创新概念差,抄袭理念强
创作一幅好的作品除了需要扎实的功底之外,还要有突发的灵感。在古代,我们伟大的前辈们,想要创作一幅作品时,不是拿起笔就可以画得出来的。首先心中就要有一幅好的蓝图,以前,没有现在这么多的资料,只有在大自然中寻找灵感。所画之物也是画师心中对大自然的热爱、生活的写照、心情的抒发。而在科技发达的现在,书法资料一大堆,就形成景德镇瓷艺人作画很少去写生,都从书中稍微改动,有的甚至直接复制,形成了一股抄袭画风。就第一届陶瓷博览会以来,不乏有不少好的作品展示出来,可一旦出来了,很多相类似的作品,就如同雨后春笋般一个一个冒出来。
2、门户观念重,学艺不正式
“陶瓷世家”标志着一个家族一代又一代对陶瓷的沿袭,也代表着一个个画风的创新和传承。但也有一些师傅对待自己的作品制作过程都有所保留,都惧怕自己的手艺传了出去,砸了自己的饭碗。 “有了徒弟,没了师傅”的观念严重,留一手不教全面的普遍存在。景德镇学艺大多都是要拜师,没有学校的正式化、系统化、全面化。有的甚至自己都学艺未精,用错误的方式引导着自己的学生,使想学艺的人走了许多弯路。
3、文化渐退化,利益放首位
景德镇陶瓷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瓷业习俗上,拜窑火仙师,拜瓷土神,中秋烧“太平窑”,元宵节扎“瓷龙”等,都反映了景德镇人民对师长的推崇、对和平的向往、对自然的敬畏。现在,景德镇的建设已规模化,烧“太平窑”的现象已看不见了,拜窑火仙师,拜瓷土神,也不见有过。依稀只记得一群小伙伴在母親河旁自己搭着小小的“太平窑”,在旁边欢快的跳着的情景。这些习俗感觉在慢慢淡化着。
改革开放20世界90年代初,全国经济回升。景德镇陶瓷的声誉响彻国内外,吸引了不少收藏陶瓷的爱好者,这也引起了不少商家的注意。于是,带动了一批批跑陶瓷展会的热潮。不管是国内的,还是国外的,许多不懂陶瓷的也加入进来。凭着三寸巧舌,以次充好,胡吹乱嘘。冲着景德镇对外的名声,都营销得很好。但,这也给如今的市场发展埋下了不利的影响。
三、积极推动陶瓷历史文化的保护和宣传
要让世人更多地了解景德镇宝贵的陶瓷历史文化遗产,并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就必须挖掘它、利用它、宣传它。
1、进一步细化陶瓷文化理论研究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文化不仅反映了自然界、人类社会的美丽和谐,还反映了不同时期人们的哲学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在改革发展的今天,具有不可忽视的价值目标导向和构建功能。要组织动员文化届、学术届、企业届、政府和社会团体中的研究人员。从不同的层面、不同的角度,细化对陶瓷历史文化的挖掘、解析、提炼和归纳。要为陶瓷文化研究工作者提供发布信息、相互交流和推广研究成果的媒介,使之成为当代瓷都和谐精神的重要方式。
2、进一步强化陶瓷遗址的开发与保护
珠山御窑、湖田民窑、丽阳陶瓷山、高岭土瓷矿等遗址是体现景德镇悠久陶瓷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些遗址中既有物质形态的“有行”遗产,如文物、古迹,又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俗、礼仪、节庆、传说、制瓷工艺技能等。要以创建全省、全国文明城市为主抓手,进一步规划好陶瓷文化保护区,启动陶瓷文化保护工程,守望住景德镇人民的精神家园。同时,要深入挖掘、充分利用蕴藏在民间的鲜活故事、瓷业习俗、制瓷理念和工艺,积极打造陶瓷文化新景点、新亮点,有效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提高陶瓷历史文化对当代瓷都人的感染力和影响力,把景德镇的城市魅力彰显得更加鲜明。
3、进一步优化陶瓷历史文化的传播形式
传承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精髓,加快当代和谐瓷都建设,文化、新闻、出版、文联、社联等部门都要承担起责任。要创造条件整合现有各类陶瓷博物馆的资源,丰富其藏品和展品,推动国内外巡展;要通过小说、诗词、歌曲、影视、戏剧等文学艺术形成,以及现代传媒体系,展示陶瓷历史文化个性和积极意义,提升陶瓷文化的时代精神;要致力于推动陶瓷历史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培育新的文化业态,不断提高陶瓷文化生产和传播的社会效益。
4、进一步深化青少年的陶瓷历史文化教育
景德镇在世界的知名度是伴随着它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所做出的贡献而逐步扩大和提高的。教育和引导青少年正确认识景德镇的陶瓷历史文化,对于增强其自豪感,培育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怀是十分有益的。因此,要在现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做大做强全国青少年陶艺基地,经常组织青少年开展陶艺实践活动;精心编写通俗易懂的景德镇陶艺文化乡土教材,在潜移默化中培养青少年奋发向上的精神品质和责任意识,从而更好地担当起创造景德镇美好明天的历史重任。
事物总是与时俱进,陶瓷发展日新月异。经过千年窑火的提炼,景德镇迎来一次又一次的飞跃。但与历史的辉煌相比,与发达地区的发展步伐相比相对迟缓。所以,我们要用景德镇先人“碎石成泥,泥做火烧;欲成大器,执着千年”的精神,加快步伐,重振雄风,展现魅力“瓷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