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这个因瓷而名满天下的江南小城,一千多年来不断上演的传奇,已经成为世界陶瓷工业史的一个符号。
景德镇因瓷而名,陶瓷产业支撑着这座城市走过了千年。传统制瓷工艺有过七十二道工序的说法,其中,拉坯、利坯、画坯等任何一道工序,没有数年的功力,均难成气候。
两千多年的制瓷文化和技艺的深厚积淀,为景德镇奠定了举世公认的瓷都地位。景德镇瓷器“白如玉,薄如纸,明如镜,声如磬”,尤其是融工艺、书法、绘画、雕塑和诗词于一炉,真是“贵逾珍宝明逾镜,书比荆关字比苏”。
景德镇瓷业的每一次发展、每一次飞跃,无不伴随着创新与突破。在制瓷技艺上,宋代创烧了白里泛青、莹润素雅的“影青瓷”,使“景德窑”“不胫而走、天下皆闻”,从此跻身于全国名窑之列。元代创烧了青花与釉里红两种釉下彩绘瓷,结束了我国只能烧素瓷的历史。明、清两代先后创烧了斗彩、五彩以及郎窑红、美人醉等一系列名瓷,显示了不竭的创新活力。民国时期“珠山八友”将中国画的技法运用于陶瓷装饰,领风气之先。在生产管理上,元朝设立“浮梁瓷局”,开创了瓷政先河。明朝创办御窑厂,对陶瓷生产进行明确而又细致的分工,制瓷的七十二道工序按照流水线作业完成,催生了我国早期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清朝实行“官搭民烧”制度,将一定数量的宫廷御用瓷放入民窑中搭烧,促进了民窑的较快发展。正是这种“技术革新精益进、前驱不断再前驱”的创新精神,使景德镇经济社会不断发展。
景德镇瓷业之所以历千年不衰,一个重要原因是门户开放、兼收并蓄。
在陶瓷历史发展长河中,景德镇能工巧匠和艺术家灿若群星。“风火仙师”童宾、督陶官唐英、“珠山八友”等名播四海。现在,景德镇仅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等大师就有数十人之多,而众多陶瓷艺术类教授、副教授和一大批省市级大师、高级工艺美术师,以及街头巷尾许多默默无闻的老艺人和民间艺术家,更让这座城市充满了艺术魅力。他们世代传承,不停地耕耘,积累了极为丰富的驾驭陶瓷材料和工艺的本领,创造了弥足珍贵的具有浓郁东方艺术风范的艺术珍品。
八方汇聚之才,推动了景德镇不断前进的脚步。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之路,因为我们的共同参与,明天会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