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千年来,瓷器是中华民族的艺术和文化宝藏,是中华文明的象征。作为世界闻名的瓷都,景德镇的窑火已燃烧了数千年。素雅的青花瓷,斑斓的颜色釉瓷,清新的古彩瓷……瓷器行业的辉煌与工匠精湛工艺密不可分。在景德镇瓷器发展的千年历史长河中,一辈辈匠师们用无数的实践积累形成了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是工艺美术中的珍贵财富。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随着科技进步及机械制造业的不断发展,一些传统的手工制瓷环节及工艺被逐步替代或淘汰,如何利用现代手段保护和继承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明确了文化自信的内涵和重要地位。在这种时代背景和形势下,利用数字技术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成为中国各级政府积极倡导和鼓励的重要方向。深入研究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一、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及其保护现状
1.1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特点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涵盖四大方面:陶瓷原料开采、陶瓷成型、陶瓷装饰、陶瓷烧制,不仅包括做坯、印坯、晒坯、吹釉、满窑等为人熟知的工艺,也包括釉灰制备、高岭土开采、釉果制备等失存罕见的工艺环节,具有分工极其细致、专业水平高等区别于其他传统手工业的鲜明特征。
景德镇传统制瓷工艺工序繁杂无比,一环扣一环。“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分工之精细可见一斑。专业匠师们各施其能,各展其长,分工协作,千锤百炼方可达到工艺极致,绝非一人之力可完成。也正由于工序之复杂,需要技艺精湛的专业人士才能撑起这个行业,需要从业者具有“精益求精、追求极致”的“工匠精神”,专业化程度相当之高。
千百年时空流转,勤奋俭朴的景德镇人民始终依托手工制瓷技艺,安家立业、千年守望、生生不息。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已不仅仅是一项传统技艺,更是景德镇的一座城市名片,浓缩了景德镇源远流长的瓷器文化,代表了景德镇的风土人情。
1.2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随着城市化进程推进,旧城拆迁,新城建设,许多名窑遗址和民间工场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虽然后期实施了一系列补救保护措施,但原有的陶瓷文化环境已经消失。景德镇的经济实力也难以支撑起整体性保护。目前,生产性保护是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要保护方式。古窑民俗博览区5A景区的打造,已成为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的传承地,延续千年窑火;景德镇市陶瓷工业园区内新建的名坊园,汇集了景德镇大批优秀陶瓷工业作坊,实现了手工制瓷的集约化、规模化和专业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工业化制造虽然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率,却使得部分手工制瓷环节缺失或淘汰;传统博物馆展出方式虽能满足人们了解传统陶瓷文化需求,却只停留在静态层面,难以满足陶瓷文化的活态传承;虽然生产性保护是迄今为止合适的保护方法,但仍有其局限性。
传统的瓷器制作,光是原料开采,就需要经过勘山、烧矿、运石和碎石、舂石、制浆和取泥等多道工艺。而现有民间陶瓷生产,基本跳过这一环节,多半利用已经制好的瓷泥,直接开始陶瓷成型创作,生产性保护在传统手工制瓷技艺的全流程展现上是有环节缺失的。古窑的手工技艺生产,虽有效传播了陶瓷文化,但表演性质偏浓,商业气息较重,达不到传统陶瓷工艺的活性保护要求。针对现有生产性保护的不完整性和局限性,亟需探索一种更为完整且行之有效的途径与方式加以保护。
二、数字化技术
2.1数字化技术及其特点
数字化技术,简言之就是指借助计算机、光缆、通信卫星等设备,将图、文本、声音和图像等各种信息转换成能被电子计算机识别的二进制数后,再进行计算、处理、存储、传输、传播和还原的技术。它具有通用性强,保密性好,长期储存的特点。
(1)通用性强:使用简单的“0”和“1”表示,传输和处理所有信息。同时标准化逻辑组件可用于构建各种数字系统以实现信息编码、压缩、传输和交换。
(2)保密性好:数字技术可以加密各种类型的信息资源,以确保信息资源的安全性和机密性。
(3)可长期存储:随着时间推移,纸质书籍会霉变,录像带会破损老化,而数字信号便于长期存贮,使大量可贵的信息资源得以保存。
基于这些特点,数字技术非常适合用于文化遗产的保护。新兴的数字媒体技术手段中常用的包括扫描图文、三维扫描、全息投影、数码拍摄、动作捕捉等采集技术,数据库、磁盘阵列和光纤网络等信息存储和传输技术。通过数字采集和存储技术,各种类型的文本、图像、音视频等被转换成数字格式并存储在磁盘、光盘中,利用数据库来进行信息资源的管理,非常适合长久的保护和传播各类文化遗产。
2.2数字技术保护文化遗产的现状
随着图形图像处理技术和数字多媒体的快速发展,数字技术给人们带来了不断的惊喜。数字电视、互联网电视、移动电视和移动媒体等数字媒体节目质量不断提高,凭借其方便快捷的视觉特点,已经主导了视频消费市场。数字媒体凭借其良好的互动和可操作性,播出渠道、创作的多样化,带来了文化遗产保护技术的大变革。
目前,数字技术已大规模应用于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了“世界记忆”
项目,以促进全球范围内的文化遗产数字化。2007年2月,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帮助布鲁克林大学考古中心寻求使用数字激光扫描和三维定量制作的技术,进行了一些美索不达米亚楔形文字的数字模板研究。1996年国家数字图书馆项目的启动开启了文化资源的数字化旅程。博物馆文物保护方面,数字化技术也被广泛应用。从中国故宫博物院到各地方博物馆,都在建设自己的数字博物馆,并取得了突出成绩。
如今,数字信息技术在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理论研究相对成熟,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如何通过数字技术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新课题。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由于其无形,多元和活跃的特性,我们不仅要保护他们,更要在传承的过程中,通过新的方式与手段对它们加以重新定义和阐述,通过赋予新的意义,真实地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三、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是通过数字技术收集、加工、储存、展示,传播和分享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通过新的解释视角和保存方法,赋予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内涵和意义,使其得以永久保存和保护,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数字技术的使用可为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展示和传播提供新的空间。
3.1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采集与处理
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生活”文化,文化内涵是通过人类活动来表达的。因此,数字化采集的对象可包括研究景德镇传统陶瓷文化、描述记录景德镇传统手工制瓷技艺、陶瓷文化创新及应用等各个方面的实物、手稿、图片、文字、音频、视频记录等。采集过程中,需特别注意临近缺失技艺环节的采集工作。由于成本及政策原因,景德镇现在有少量柴窑(景德镇市内留存的柴窑多数以表演性质为主)。应特别注意:此类技艺环节的资料采集,甚至可以采用环节模拟重现后现场拍摄加后期制作方式,尽可能真实的还原每一道制作工序细节,丰富数字化保护内容。
技术上,可通过扫描图文、三维扫描、全息投影、数码拍摄等采集技术,数字图像处理、CAD、Premiere等处理技术,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人员、事物、技能和环境转换为易于存储的数字文本、图片、视频和音频格式。也可以对一些艺术作品进行数字化模拟。
3.2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资源库的建立
数字资源分类建档和存储是数字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前期标准化采集与处理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分类方式和类别分别建立起二级数字资源库。从资源内容来看,可以分为文献库、技术库、产品库等;从资源类型来看,可以分为文本库、图像库、视频和音频库、虚拟库等。在建立数字资源库的过程中,需注意数据库类型的多样、资源类型的均衡,尽可能丰富视频影像资料这类动态直观可视化的数字化资源。
资源库基本功能设计上包括资源上载、资源下载、格式转码、资源编目、资源管理和资源检索等,可随时更新添加或修改数据库内部数据信息,为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个数字存储和查阅的数字资源库。
3.3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通信平台的建立
在建立数字资源基础的基础上,以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为基础,建立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平台快速传播,影响深远、覆盖面广,对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实际的平台设计中,应加强三方面功能的完善。
第一、平台检索功能的完善。数字化传播平台建立过程中,要注意完善平台的检索功能,在分类查看基础上,实现资源类型、资源时间、关键字等搜索条件的高级组合检索。
第二、平台展示功能的完善。时代的变化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翻天覆地变化。人们更多是将时间利用在碎片化的电子阅读和浏览小视频上面。平台资源展示上应多考虑“微视频”的表现方式,符合大众的信息化碎片阅读习惯。
第三、平台互动功能的完善。资源展示不局限于文档、图片、视音频等,应更多考虑利用三维、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手段,达到图文影音并茂、多媒体的全方位展示效果。并可通过对用户的行为作出及时地信息反馈,让人们感受到作为虚拟环境中主角的现实感和互动感。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示要求和真实效果,营造身临其境的感觉,让人们无需离开家就能体验民俗文化。
真正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现实化、活态化,很好地保留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本真性”,使其得到更加安全、长久保存。
四、结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制瓷技艺的衰落并非偶然,而是社会现代化的必然过程。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如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确保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实现景德镇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保护,传承和创新必将是需要长期不断思考和探索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