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坐落着一个地质环境优渥、瓷石资源丰富的城市——龙泉市。在这里,孕育出了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长、窑址分布最广、产品质量要求最高、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大的青瓷名窑——龙泉窑。
起龙泉窑,它生产瓷器的历史长达1600多年,是中国制瓷历史上最长的一个瓷窑系,它的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十分深远。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其达到顶峰的标志就是釉色的发展!南宋时的龙泉青瓷特别讲究釉的色调。窑工们不断探索,通过改变釉的配方和多次上釉技术,创造性地烧成了粉青、梅子青两种釉色,浑厚华滋,厚如凝脂,青比美玉,达到了青釉烧制的最高水平。
龙泉窑,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著名大窑场,创烧于三国两晋,到南朝开始形成青瓷为主的个性风格,到了北宋时期开始替代越窑的“南青”代表地位,蓬勃兴起,到了宋元时期成为整个中国青瓷史鼎盛期的象征。明代起,传统青瓷受到景德镇新瓷业中心兴起和新瓷种流行的冲击而起逐渐走下坡,但龙泉窑仍然以其青葱翠色的优质单色釉风格延续了生存,直到清代早期才熄灭,窑火延续长达1600多年,是延续历史最长的窑系。同时,龙泉窑也是外销史上一个著名品牌,自宋到明的数百年间,产品畅销于亚洲、非洲、欧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影响深远,地位显赫。
龙泉窑位于今天浙江省西南部的龙泉市,瓯江上游。境内山岭叠错、连绵,林木葱郁、茂盛,溪流纵横、清澈,特别是地质环境优渥,瓷石和矿藏资源极为丰富。为龙泉窑产品的制造、流通创造了天然的有利条件,成为最大的青瓷制瓷中心。
千年的窑火使龙泉窑产品炉火纯青,极具影响力和竞争力,鼎盛时期产量巨大,种类繁多,市场覆盖全国,为两宋时期八大窑场之一。产品的质量结构也等级丰富,针对社会不同消费群体。精品供应朝廷和富庶阶层,中低端产品面向广大百姓的生活需要,并大量销往国外。总体数量之多,釉色之纯,工艺之精,域内外之影响,为中国陶瓷史上一个光辉灿烂的篇章。
龙泉窑,其址位于今浙江龙泉县,因而名之。龙泉窑其以烧制青瓷而闻名,在北宋早期以前的产品风格受越窑、瓯窑、婺州窑的影响,特征与三窑的产品相似。胎质较粗,胎体较厚,釉色淡青,釉层稍簿。
北宋中晚期是龙泉发展的重要时期,并开始形成自己的风格。龙泉窑胎体较为厚重,但造型规整,釉色由淡青转为青黄,产品多生活用具为主,有碗、盘、杯、壶、瓶、罐等,在装饰工艺上有刻花、划花和蓖纹。图案有花卉,飞鸟、鱼虫和婴戏纹等。
龙泉窑瓷器特点
南宋时期龙泉窑得到空前的发展,龙泉青瓷进入鼎盛时期。这时,曾在唐和五代盛极一时的越窑青瓷业已凋零,唯有龙泉青瓷质量显著提高,驰名中外的粉青,梅子青釉瓷器就是在南宋龙泉窑中烧制成功而把青瓷釉色之美推到顶峰。从窑址的瓷片来看产品有白胎(灰白)和黑胎厚釉两大类。其中白胎青瓷约百分之九十九,黑胎青瓷只是少量的,但质量很好,胎簿釉厚有紫口铁足的特征,与南宋郊坛下官窑瓷器有许多相同之处,这应是南宋绍兴元年至绍兴十九年时及其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南宋朝廷令地方州府为宫廷代烧的官窑瓷器。
南宋龙泉窑器型有碗、盘、盆、碟、盏、壶、罐、渣斗、水注、水盂、笔筒、炉、琮、投壶、瓶等应有尽有。
元代龙泉窑比宋时扩大了好几倍。浙江省、瓯江两岸的窑址已发现有200多处,元代龙泉窑瓷器的特点是造型大多胎体厚重,除继续生产宋时的器型外,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环耳瓶、凤尾樽等。质量不如南宋,胎质粗糙,釉面光亮者多,温润如玉者少,装饰技法上有划花、印花、贴花、堆花、镂刻、点彩等。纹饰题材丰富,有云龙、飞凤、花鸟、鱼虫、八仙、八吉祥、杂宝等,个别有文字装饰。
龙泉窑常见纹饰
龙泉窑瓷器常见的纹饰有莲瓣、水草、野草、浮萍、荷花、水波、折扇、云气、蕉叶、牡丹、花叶、团花、芙蓉花纹、模印文字纹、鬼凤纹、鱼纹、大雁等。
莲瓣纹:其中以莲瓣为题材的纹饰在龙泉窑青瓷中极为常见。按所装饰莲瓣的层次,可分为单层莲瓣、双重莲瓣及多重莲瓣;按莲瓣的形态可分为尖头莲瓣、圆头莲瓣、单勾莲瓣、双勾莲瓣、仰莲瓣、覆莲瓣、变形莲瓣等;按表现形式可分为缠枝、折枝等;按装饰方法可分为刻划、模印等,以一花一叶莲花纹较为常见。
水波纹:是龙泉窑陶瓷中典型的纹饰之一,其特征是以水波纹的骨架为刻,波纹为划,疏密有致,或为主题纹饰,或为辅助纹饰。折扇纹,因纹样如打开的折扇而名,作为主题纹饰多饰在碗、瓶类器物的外壁,具有层次分明的特点。云气纹,多为如意头云纹,具有线条流畅,挥洒自如的特点,既作为主题纹饰出现在器物上,亦作为辅助纹饰与其他纹饰相配合。
蕉叶纹:其表现手法以刻、划花为主,或作为主题纹饰,或与其他纹饰相配合,南宋时期较为流行。
牡丹纹:表现技法有刻花、印花,形式有独枝、折枝、缠枝,多作为主题纹饰装饰在瓶类器物的腹部,刻、划并用是其典型特征。
花叶纹:以刻花为主,辅以篦划纹或篦点纹,多饰在盘类器物内心或瓶类器物的腹部。
缠枝花卉纹因其图案花枝缠绕不断而名,表现手法有刻划及模印,具有婉转流畅,节奏明快的特点。
这些纹饰在不同时期的装饰形式以及表现的题材也有所不同。北宋早期陶瓷的纹饰题材以莲瓣最为盛行,不光碗、盘的造型为莲瓣式,而且在这些器物的底心与外壁也往往刻划莲瓣纹饰。多管瓶等体型较大的器物表面多堆塑数层莲瓣。北宋中后期常见纹饰有团花、莲瓣、缠枝牡丹等。南宋早期,北宋时期流行的团花、波涛纹、缠枝牡丹、碗盘外壁的直条形篦纹和折扇纹已摒弃不用,代之以云纹、水波纹、蕉叶纹和写实的凤、雁、鱼、莲花和荷叶等。
植物花朵类,多采用有规律的并排排列、几个并排的交叉排列、散点排列,完全适应器型的需要,既灵活,又符合图案的规律性。如有藏品想送拍咨询可联系福羲彭先生:壹叁玖,零贰叁零,零肆零捌、其他勿扰。折枝花卉,将装饰面划分出均衡的装饰区间。二方连续构图法,一种花卉构成一个单元,以藤蔓相连,一个单元的结束就是另一个单元的开始,绵延伸展,装饰带首尾相接。四方连续排列法,装饰图案由一个基本点向四周延伸,布满全器,繁花似锦,很有气派,一些瓶、罐、大海碗上经常出现。最常见的花纹有朵梅、蕉叶、莲荷、莲瓣、变形莲瓣、团菊、葵花、喇叭花、栀子花、月季、翠竹、桃花、兰花、灵芝、简笔牡丹。果实有石榴、寿桃、葡萄串、枇杷、藤瓜等。
龙泉窑瓷器的四大鉴定方法
1、釉色鉴定
龙泉窑青瓷的釉色极为丰富,皆浓翠莹润,恰似青梅色泽的梅子青;有粉润如玉,半透明的粉青,还有青中泛黄,釉面光泽较暗的豆青。其青釉釉面滋润而无浮光,釉汁极少有流淌,釉色精美,呈色稳定,釉面没有开片。而越窑青瓷釉色较暗,为艾青色;耀州窑的青瓷釉色青黄,缺少纯净滋润。龙泉窑的釉属于石灰碱釉,流动性差,有较强的玉质感,在放大镜下可见大量均匀密布的微小气泡。一般来讲,北宋早期龙泉窑瓷器的釉为淡青色,釉层透明,表面光亮。北宋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釉为青中带黄,釉层薄,并有较多的开片。南宋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釉色青翠,极少开片,没有流釉现象。
2、胎质鉴定
龙泉窑的胎色发灰,胎质缜密,胎体细薄匀实。同时期的耀州窑青瓷的胎则是呈色较深,胎质不及龙泉窑缜密。同时期的越窑青瓷胎色较灰,胎体厚实,胎质较为坚硬。而民用仿品则胎体更为重要。在实际鉴定中只要用手掂一掂,就可发现越窑、耀州窑和民用仿品的器物手感沉重。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要区分龙泉窑各个时期胎的不同特点:北宋早期龙泉窑的胎较为厚重,淘炼不纯,但质地坚硬。北宋中晚期龙泉窑瓷器的胎呈灰色或淡灰色,胎壁薄厚匀称,胎面光洁。南宋前期龙泉窑瓷器的胎壁较厚,胎体中氧化铝的含量较低。南宋后期龙泉窑瓷器的胎质坚硬细腻,玻化情况良好,胎色白中泛青。而同时期的龙泉黑胎青釉瓷器的胎比历代龙泉窑瓷器的胎都要薄,胎质细密坚实,多数呈灰黑色,少数呈黄色或砖红色,胎质松而轻。
3、纹饰鉴定
像以上文中有提到纹饰的多变,北宋时以刻划花为主,南宋前期尚有刻划花。北宋早期多莲瓣纹、变形云纹、水波形堆纹。北宋中晚期则以团花、莲瓣和缠枝牡丹纹为主。其布局严谨。南宋前期以刻花为主,划花次之,蓖纹越来越少。以云纹、水波纹、蕉叶纹较为常见。南宋中晚期已无纹饰,以青玉般釉色取胜。
4、造型鉴定
龙泉窑的品种非常丰富,品种之全在宋代各大窑系中位居前列,除日常生活用瓷外,还烧制各种陈设瓷。无论何种器物器型,均古朴稳重,器底与圈足制作规整。特别是一些日常生活用瓷多有弦纹、出筋等。
龙泉窑有宋代民窑的巨擘之誉,盖因其质量甚佳。在具体的鉴定过程中要严格区分北宋和南宋前期的龙泉窑器物与全盛期(南宋中、晚期)器物。一般来讲,北宋龙泉窑器物“质颇粗厚”,釉色淡青;南宋前期龙泉窑器物胎体粗重,釉色转为青黄;南宋中、晚期的龙泉窑器物则薄胎厚釉,以青玉般的釉色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