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是中国传统制瓷工艺中的珍品,是继唐代邢窑白瓷之后兴起的又一大瓷窑体系,为邢窑的后继者,创烧于唐代中后期,这一时期到五代的定窑瓷器,较为粗糙简单,处于向精瓷过渡的阶段。
唐代邢窑白瓷
唐代定窑白瓷
这一时期的定窑专烧白釉、黄釉瓷,产品特征大体和邢窑相同。从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看,唐代中后期的定窑白瓷胎色虽仍较深,胎质和釉色差异大,需施化妆土提高白度,但胎质坚硬细腻,其高档产品甚至已接近或达到了精白瓷的水平。这为后来定窑取代邢窑,成为北方新的白瓷中心奠定了基础。
唐 定窑白釉碗
定窑黄釉瓷片
但在五代中后期,定窑白瓷出现了一次根本性的飞跃。所烧瓷器不再施化妆土,胎、釉呈现出精、白薄的特征。有些器物的白度甚至超过了邢窑的细白瓷器。
晚唐 定窑白釉大碗
故宫博物院收藏有一件五代时期的“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胎体较薄,胎质细白,内外施白釉,釉面莹润。由此可知,这一时期,定窑烧制精白瓷的技术已完全成熟,产品胎体洁白,瓷化程度高,不再施化妆土,产品白度逐渐超过邢窑的细白瓷器。釉色及釉面质量虽仍不够稳定,但光亮莹润、釉色洁白者占多数。
五代 定窑白釉刻‘易定’铭碗
科学数据表明,五代的定窑白瓷胎、釉的质量达到了历史顶峰,其品质远远高于宋、金。这一时期,定窑采用匣体仰烧法,瓷器在还原焰中烧成,釉色纯白或白里泛青,而且薄胎白瓷普遍具有较好的透影性。
五代定窑白瓷釉色
五代定窑白瓷透影性
早期的定窑由于是以木柴为燃料,并在还原焰中烧成的,因此它的白度很高。考古工作者在发掘定窑时,发现五代时期的烧还原焰的柴窑一座。唐后期及五代的定窑白瓷是用还原焰烧成,北宋和金代的白瓷是氧化焰烧成,故白瓷的呈色有明显的差别。
五代 定窑白釉瓷碗
同时,因为是一匣一器的仰烧,器物外壁满釉,底足无釉。为避免坯体与窑具粘合,以石英沙粒垫隔,因而器物的底部近釉处往往粘有石英沙粒。
五代定窑白瓷底部石英沙粒
这一时期的器物成型以拉坯为主。对仿金银器制作的三角、四方、五方、八方、椭圆、折腰等形状的器物,除了圈足部分外,还采用内模压印的方法。因而器里平滑,器外部往往有凸凹不平的现象。但圈足窄仍然留有明显的削棱痕迹。
五代定窑白瓷圈足削棱痕迹
可以说,把握好这几点,就把握住了晚唐五代的定窑白瓷鉴定方法。
我们今天收藏者认为,现今它的标准就是刷丝痕和泪痕,但是在这里,我要提醒一下真正的在晚唐五代刷丝痕泪痕很少,很少,不是鉴定它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