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杨守敬行书东坡诗轴

  四川眉山三苏祠是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藏品丰富,其中有一件书法为清杨守敬行书东坡诗立轴。

  杨守敬(1839~1915年),字鹏云,号惺吾,晚年别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清末民初杰出的书法家、金石学家、历史地理学家、目录版本学家、藏书家。他的书法、书论驰名中外,撰有《楷法溯源》《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多部书论专著。他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至光绪十年任驻日钦使随员期间,以精湛的汉字书法震惊东瀛,折服了许多日本书道名家,在当时的日本书坛刮起了一股“崇杨风”,被誉为“日本现代书道之父”。其影响至今犹存。


清杨守敬行书东坡诗轴

  杨守敬行书东坡诗立轴为国家三级文物。纸本,纵146厘米,横40厘米。作于民国2年(1913年),时年作者75岁。行书内容为苏轼《赠刘景文》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是橙黄橘绿时。

  此诗是苏轼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在杭州任知州时所作,并赠给好友刘季孙(字景文)。刘季孙是北宋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博学能诗,曾任两浙兵马都监。他是苏轼的挚友,二人交往甚密。苏轼曾上奏《乞擢用刘季孙状》举荐他。

  《赠刘景文》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冬的萧瑟景象,后两句描写初冬橙黄橘绿的美好景色,揭示赠诗的目的。当苏轼作此诗时,刘季孙58岁,已临暮年。刘季孙一生失意,不免有些意志消沉。苏轼赠刘景文诗,用来勉励好友,希望他乐观旷达、有所作为。全诗表面上是在描写初冬的景色,实则托物言志。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论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该书法立轴题款“东坡句,杨守敬”。共钤有3枚印鉴,款识下钤有一枚白文印“杨守敬印”和一枚朱文印“时年七十有五”,启首钤有一枚朱文印“三叶遘武七秩离兵”。

  杨守敬以苏轼《赠刘景文》诗为书法题材,不仅是因为此诗脍炙人口而且缘于他对 “唐宋八大家之首” 苏轼的无比景仰之情。杨守敬晚年这件书法作品豪迈遒劲,浑厚古朴,可见其书法技艺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无愧清末民初杰出书家。
以上是“清杨守敬行书东坡诗轴”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古今青花瓷的运用

青花瓷是陶瓷美术中的一朵奇葩,要使这枝艺术之花立于不败之地,作为一名陶瓷美术工作者必须具备扎实的绘画基础,懂得画山要重,画水要轻,画人物、花鸟、走兽要活的道理。

景德镇现代仿古瓷业的文化思考

景德镇的仿古瓷业对于传承陶瓷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尤其在传承传统制瓷手工艺和古陶瓷内涵研究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康熙青花瓷的发展史

青花瓷在中国陶瓷发展史中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历史地位。文献与传世品均表明,清代的青花瓷以康熙朝的产品能反映当时的工艺水平。

中国花鸟画美的代表

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于人和事,它不是为了描绘花鸟而描绘花鸟,更不是照抄照搬自然之景,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

粉彩花鸟瓷是怎样炼成的?

粉彩花鸟自古以来就是创作者常用的表现题材,笔者很多作品都是以粉彩花鸟为题材,并根据自己的文化和美术修养,以及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创作出内涵深厚、不拘一格的可欣赏画卷

青花瓷中的窑变之美

独具一格的窑变青花使得清新淡雅的青花瓷更具一抹神秘的色彩,其艺术效果是不可预想的,它往往超出人们的意外。

景德镇陶瓷仕女画探讨

自古以来,仕女画是陶瓷装饰中的一个重要题材。画家们把窈窕淑女描绘在洁白如玉的景德镇陶瓷上,制作成彩瓷,使观赏者爱不释手。直至今天,陶瓷仕女画作品仍为广大人群所喜爱。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