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社会制陶初期,人们是用普通的湿泥涂抹在用藤编织的器物上或捏搓成泥条盘筑成型,将器型内外拍打光洁平整。人们操作时必须围着坯件转动,这样器型不易规整。为了减轻劳动强度和提高质量,人们便用圆木板做成转盘,坐在固定位置上转动木盘就可以操作,这比围着坯转可谓一大进步。
这种木转盘曾在浙江河姆渡出土。它没有中轴和固定圆心,旋转时容易移位而影响成型。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期,人们在转盘底面中心安上轴,将轴插入地下或石孔中,使它旋转自如。这就是陶轮的雏形。但是,由于轮盘与底座接触面大,轮轴与圆孔粗糙,磨擦力较大而影响转速,考古学上称这种陶轮为“慢轮”。到龙山文化期,陶轮得到进一步改进,减少了轮盘与底座的接触面,轮轴与圆孔也更光滑。轮盘在外力下利用惯性能加速旋转,这就是“快轮’的发明,在长期的生产发展中又演变为现在的辘轳车,并一直发展到用马达带动的转车。陶轮的出现,是人类早期使用简单机械的一个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