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收藏和研究中的审美偏见

  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的,这是举世公认的。关于陶瓷的审美,我们首先得了解陶瓷的历史。陶瓷,是指陶器和瓷器两种类型的总称。中国陶器生产的历史十分悠久,也是世界上发明早的国家之一。根据新考古发现,在10,000年前的江西万年仙人洞和河北省徐水县的南庄头等遗址分别发现了陶器。江苏省溧水县回峰山的神仙洞遗址出土了距今11000年左右的陶片。我国距今8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已出现大量红陶、灰陶、黑陶、白陶、彩陶、彩绘陶。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分布遍及全国各地,其分布主要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南地区、西南地区、北方地区等五个大区域。有8000多年前的磁山文化的红陶、有7000多年的仰韶文化的彩陶、有6000多年的大汶口的“蛋壳黑陶”、有距今5000年-4000年马家窑文化彩陶、有4000多年的商代白陶、有3000多年的西周硬陶。这时期的陶器,由于空间与时间的不同,需要与追求的不同,标准与审美意识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的风格特征与文化内涵,使陶器成为这个时代纵向断代和横向区分地区类型的标尺。从历史的角度看,新石器时代陶器的出现,逐渐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提高了生活质量,它是直接参与人们生活的艺术品;从艺术的观点看,陶器是其它文物艺术的祖先,是原始艺术的典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先河。

古陶瓷收藏

  商代的白陶以是用瓷土(高岭土)作原料,烧成温度达1000℃以上,它是原始瓷器出现的基础。西周硬陶的出现,为瓷器的出现打下良好的基础。原始瓷器是以瓷石为制胎原料,经1200℃左右的高温烧成,吸水性很弱,器表层有釉。从考古发现的原始瓷器更加普遍,比如北京琉璃河、河南洛阳、陕西长安和宝鸡、甘肃灵台、安徽屯溪、江苏句容等地都有发现,表明西周时期的原始瓷器比商代有较大的发展。屯溪、句容等地的西周墓中,大量出土原始瓷器,器形也较丰富(见屯溪西周墓),表明南方的原始瓷器远比北方发达。战国时期的瓷器相比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无论是制瓷工艺、烧结温度、釉层的厚度和均匀度,以及装饰手法都有极大的进步。浙江德清亭子桥战国青瓷官窑窑址的考古发掘表明:战国时期的瓷器已经达到成熟。器型之大、制瓷工艺之精、瓷胎烧结质量之高、釉层之完美令人赞叹。

  战国时期不但瓷器发展趋于成熟,还发明了铅釉陶器,低温彩釉的的使用,使得陶器装饰得到美化。秦汉时期对陶器更是重视,甚至超过对瓷器的重视。这也为唐代具有很高艺术性的三彩釉陶进行大批生产、走向海外奠定了基础。宋代以后,由于审美和生活习惯发生变化,对瓷器的推崇,使得釉陶器物生产逐渐减少,转而生产琉璃建筑构件。此后,釉陶器物虽然不占主角,但从未间断。并且从造型和装饰上,数千年以来相互借鉴。

  从战国、秦代、汉代、三国、两晋时期,青瓷发展到黑瓷和褐彩瓷,制瓷工艺大大提高,进入极具审美艺术的瓷器领域。南方青瓷形成一个个独具风格的系统。北方的内丘、临城、淄博、安阳等地也于北朝时期开始生产青瓷,并革命性的发明了白瓷。隋唐时期,瓷器生产开始繁荣。南方的浙江越窑、湖南长沙窑、四川邓窑;北方的邢窑、巩义窑、鲁山窑、磁州窑、黄堡窑等都独具特色。

  宋代是瓷器艺术高度发展的时期,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龙泉窑、钧窑、建窑、德化窑、景德镇窑、吉州窑、耀州窑、西村窑、潮州窑等处的产品各具丰姿。元代景德镇成为瓷器生产的中心,元朝政府的浮梁瓷局对瓷器工艺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青花、釉里红、白瓷、枢府瓷、黑瓷等具有极高的艺术水平。明清时期,各地方大瓷窑体系逐渐衰落,被生产供当地人民所需瓷器的小作坊代替,景德镇的官窑和民窑继承中国陶瓷艺术的传统,成为中国陶瓷大放异彩的集中阵地。尤其明清时期的瓷器,官窑制度的建立,官窑不惜代价在为皇室和官贸机构烧制官窑瓷器的同时,也间接促进民窑瓷器的蓬勃发展。元代发展起来的青花瓷器,经历明清和民国发展,广泛的走向世界各国。元明清瓷器也成为世界各个博物馆、文物收藏家、拍卖公司收藏和关注的对象。

  从我国陶器和瓷器的发展历程来看,中国的陶器和瓷器发展是两架快慢行走而相伴的马车,实实在在地推动了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工艺和陶瓷文化的发展。陶器的成熟和精湛的装饰工艺,为瓷器的诞生到成熟奠定了基础。中国陶瓷在各个时期,都倾注了人们的智慧和艺术思想,人们将自然材质进行整体构思和组合,根据生活需要,创作各种器型,根据器型和审美要求,采用塑、划、刻、绘、剔等手段,利用釉的不同颜色和窑变,赋予丰富多彩的装饰,成为人们使用和欣赏的一种精神产品。体现了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日用意识、民族意识、宗教意识、甚至是帝王意识、国家意识、社会意识,无形中陶瓷成为社会生产力和文化发展的象征,也成为社会经济发展成熟的一个明显标志,使之真正的具有了文物的巨大价值。比如马家窑彩陶被誉为史前彩陶之冠,被历史学家称为甘肃的“仰韶文化”。当陕西、河南、山西地区进入仰韶文化晚期时,彩陶已开始衰落、消亡。而甘肃的彩陶到大地湾仰韶文化早期开始由东向西发展延续了近3000年。在不同时期出现了不同类型的文化彩陶,直至夏、商、周青铜的鼎盛时期,马家窑彩陶才逐渐没落。这反映出彩陶文化的发展成熟,不光对原始瓷器具有重大影响,而且对青铜文化的成熟具有重大影响。从早期青铜器器形、纹饰与彩陶的器形、纹饰比较就可以看到他们的传承关系。

  陶瓷在各个时期,都有它的文物价值,时代的不同,文化的不同,审美的不同,反映到陶瓷的器型和装饰上都有不同的表现,但它以陶瓷的特性,承载了这些文化信息。所以我们在收藏和欣赏这些各个时期陶瓷的时候,要有贯穿历史的视角,去体会隐藏其中的不同的文化艺术内涵。

  比如新石器之前的陶器,单纯用现代美学去看,显得很“古拙”缺乏成熟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但这些陶器是祖先创造的直接“物证”,你甚至能感受到几千年前甚至上万年前祖先遗留的远古气息,他们真实的印记和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思想,直接展现在你面前,有一种穿越历史长河的感慨。所以你就不能用外表去审视它们。其实陶器是文物艺术的祖先,是原始艺术的典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先河。所以“收藏中国古代的陶器,乃收藏了文物艺术之母”这句话是非常经典的。

  但现在一般收藏和研究高古陶瓷器的,对宋代以后的瓷器就不怎么感兴趣了(元代之前为高古范围,元代以后为划分明清和现代),为什么呢?笔者以为是中国主体文化的割裂所致。元代之前中国文化一直保持了一个完整的传承性,并且元代之前的各个朝代在继承前代工艺基础的同时,也在陶瓷的器形和装饰上不断从原始社会的古陶器和商、周、战国青铜器以及汉代漆器上大量直接借鉴其精华。汉代和两宋两个时期的文物艺术品,都是回到原点借鉴成功的典范,这也使得两个朝代的漆器和瓷器文化艺术价值高,内涵丰富。

  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重大的转折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中国正统文化遭到严重的破坏。文化的落差、价值观的不同、艺术审美观的差异、思想意识的碰撞,使得这个时期成为中国文化艺术的一个大熔炉。这种文化融合,是对中国几千年正统文化的摧毁。因为主导“大融合”的国家权力阶层恰巧不具备对中国正统文化价值的认识,这也直接导致中国文化价值趋于俗文化发展方向。但也有好的一面,各种文化的综合,直接促成元代陶瓷艺术的新格局。比如元青花为代表的瓷器主流瓷器,就是民族大融合产生的代表。虽然唐代已经诞生唐青花瓷器(唐代巩县黄冶窑青花)和釉里红瓷器(唐代长沙铜官窑釉下红彩)但它们在那个时期都不是陶瓷主流,仅仅属于萌芽状态。

  有人说:“元青花是外来装饰和审美意识在元代瓷器上的一种表现,把它放在中国高古瓷器里边,甚俗。”其实这种看法也不是原创,明代的《格古要论》的编撰者曹昭也在论述元代陶瓷是说过:“新烧者足大,素着欠润,有青花及五色花者,且俗甚矣”。我们正确理解曹昭的记述,是新烧质量欠佳、发色不好的青花瓷器“且俗甚矣”并没有说原来好的青花瓷器很俗。否则明代官窑还烧什么青花瓷器呢?包括以后,明代中后期和清代民国对元青花瓷器的认识都是对曹昭记述的断章取义,甚至是曲解。这也导致元青花一度被历史埋没。

  什么是外来装饰和外来审美?这是对元代青花瓷器真正缺乏认识。其实元青花瓷器的器形和装饰纹饰基本都是我们传统器形纹饰(包含藏传佛教纹饰)和传统文化题材。那我们的唐三彩、唐青花、宋代红绿彩陶瓷呢?所以,我们要放在一个大的背景下去看我们的陶瓷发展历程。我们要包容任何艺术的存在,从特定的历史时期去欣赏那个时期的陶瓷艺术。

  元代陶瓷的种类,就景德镇地区而言,如影青、白釉、乳白釉、蟹青、枢府、青花、釉里红、红釉、祭蓝釉、翠蓝釉、孔雀蓝釉、青花釉里红、红绿彩、五彩、褐彩、积釉套色、模印、划刻、剔刻、沥线堆彩、串珠、描金、暗刻、点刻、塑贴、镂雕等。这些丰富的艺术创作手法和独特的新品种接连出世,也给明清瓷器的发展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推动了世界陶瓷艺术的发展。以至于几百年前到现在,我国的陶瓷艺术还在元代陶瓷的范围之中还未真正突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元代陶瓷,不但奠定了它的历史地位,也开启了明清陶瓷发展的大门。它也包含了很多中国传统陶瓷工艺,由于元代文化的复杂因素,高雅与通俗的融合,儒家、藏佛、道家、伊斯兰教等文化意识的融合。就拿元青花绘画来说,在那样一个特殊的空间里来体现儒家文人绘画的一种特质和所表现的文化美学意识,这种融合的创新,也不同程度地赋予了元青花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并不是因为它存世量稀少而价格昂贵。欧美、日本一些古陶瓷研究专家非常清楚这一点。所以,他们的研究比我们要早半个世纪。导致这一原因的因素很多,但根本的原因是我们缺乏全面的去审视中国陶瓷的发展与演变的视角,更缺乏去洞察那个时代的艺术演变和传承的特定的历史审美眼光。

  从收藏的角度,我们一定要明白:首先收藏的是文化,其次才是陶瓷艺术。无论是远古陶器、新石器早期的素纹陶器、新石器中晚期的彩陶、夏商时期的硬陶、商周时期的原始青瓷、战国时期的成熟青瓷、汉唐时期的釉彩陶和青瓷白瓷以及宋代的瓷器,还是金元陶瓷和明清瓷器,我们要用历史的眼光来看待我国陶瓷的发展,也许我们的审美价值观会更具包容性。历史是不会改变的。每个时期的陶瓷应该都有其艺术精华,这种精华的文化概念,我们只能从其所在的文化范畴去审视。不能用我们的审美习惯去评判它们整体的艺术价值比。比如说元明清的瓷器的造型、釉色质感相比唐宋瓷来说,缺乏内敛和雅气。但是,元明清时期中国的陶瓷,有其特殊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特征,是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的时期,也是器物造型艺术和装饰艺术求新求变的历史时期。我们要放在大的文化范围来审视这个发展过程。我们要用中国画独特的审美视角,去审视中国各个时期的陶瓷艺术品,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本身就是全维的审美观念,与西方单一的焦点透视审美体系是有本质区别的。

以上是“古陶瓷收藏和研究中的审美偏见”的全部内容,本站系口粮站,未经允许,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免责声明:本站部分文章信息来源于网络及用户投稿,如本站文章涉及版权等问题,敬请告知,本站将立刻删除。

相关文章

当代名人瓷器器应该怎样收藏

名人瓷器爱好者最好买一些观赏性很好的、价位较低的瓷器,它的作者可能现在默默无闻,说不定日后会一鸣惊人。就算你买的瓷器没有升值,但它仍可美化你的生活。

陶瓷收藏:做足眼功点瓷成金

收藏现代艺术陶瓷不一定非要等待市场条件完全成熟,而应尽早让自己的藏品创造价值,如通过展销会等办法,扩大藏品的影响。

瓷器收藏五问答

本篇文章收集了瓷器收藏的五个常见问题,哪些瓷器品种可以进行投资?为什么收藏瓷器?通过哪些方面评定古陶瓷价值?等问题,并一一给出了答案。

钧窑瓷器的鉴别与收藏

钧窑在河南省禹县,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以钧瓷著称于世,传世不多,评价甚高,民间历来有“纵有家产万贯,不如钧瓷一件”的说法。

景德镇瓷器收藏防骗需注意

景德镇瓷器是中国的传统工艺品,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但是,由于市场上存在着许多假冒伪劣的景德镇瓷器,所以在收藏景德镇瓷器时需要格外小心,防止被骗。

艺术陶瓷收藏“四步”与鉴赏“四美”

普通投资者,只要常学习、多沟通,勤比较、多观赏,并从装饰美、个性美、意境美、材质美等四个方面去学习鉴赏,就一定能踏上投资、收藏、鉴赏的康庄大道。

新手收藏可以从新陶瓷艺术品入手

对于初学者,我觉得可以从新陶瓷艺术品入手。买新的绝不会有假,价钱也不会太高,要买那些造型好、釉色美、纹饰精细或名家的作品。

残瓷收藏别有情趣

残瓷了有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有些大的残片,本身就是一幅可供欣赏的画。清代、明国或是明款为了谋利而假托明代的永乐、宣德、成化的款识,要小心上当。

下一篇文章
电话/微信:136-5798-8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