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瀛洲先生是20世纪文博领域著名的陶瓷专家,集收藏、鉴赏、鉴定、学术研究于一身,尤其精于鉴定宣德青花瓷,被同人誉为“宣德大王”。他本是河北冀县农民,13岁时来到北京,在硬木家具店、古玩店做学徒。17年后在北京东四南大街开办“敦华斋”古玩店,此时他已是远近闻名的大收藏家、鉴定家。20世纪40年代的一天,40来岁的孙瀛洲听说安定门外后门桥的一家当铺要关张,他便急匆匆地赶了过去。由于这里距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不远,而且附近还有不少王府,因此过去经常有宫里的和王府里的人偷拿些宝贝来销赃,也使得这里兴起了一批古玩店。此时的北京城正值日伪统治,兵荒马乱之际古玩生意萧条,多有店铺倒闭,孙瀛洲便想趁机去淘些宝贝。
这次,孙瀛洲一走进店里,便被一对杯子吸引住了。只见这对杯子釉色青中泛灰,胎薄如蝉翼,甚至薄到据说手握此杯,指纹都能从背面看清楚。杯上绘有山石、兰花和小草,几只蝴蝶在蹁跹起舞,栩栩如生。特别的是,蝴蝶翅膀上所施的紫色,色如赤铁,虽艳丽但表面干涩无光,底款有“大明成化年制”6字,字体肥,笔道粗,柔中含刚,遒劲有力,给人一种宁拙勿巧、以拙取胜之感。直觉告诉他,这绝对是宫里流出来的精品,于是,“每星期只吃一回猪肉”的孙瀛洲当即决定购入,咬着牙掏出40根金条,而当时一根金条就可以在北京置办个院子。事实证明,孙瀛洲是正确的,这对杯子就是轰动收藏界的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其中蝴蝶翅膀上独特的紫色正是成化斗彩独一无二的特征,行内叫作“姹紫”,实际上就是“差紫”,是由于当时工艺水平未达到而导致的色疵。后来工艺水平提高,加上烧制该瓷的景德镇麻仓土资源用绝,反而无法仿制出这样的“色差”了。这对杯子上以或淡雅或浓艳的色彩描绘出秋天的乡居野景,纹饰绘画线条简练,犹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充满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因秋季3个月有“三秋”之说,故此杯被赋予“三秋杯”的雅称。
此杯和明成化斗彩鸡缸杯齐名,但更珍贵,因为鸡缸杯虽少,但存世量尚能达到两位数,仅台北故宫就有11只,而三秋杯据说是当年成化帝专门为后妃烧制,共烧成5对,选出其中一对后,将其余的砸碎了,并处死了工匠,使其工艺失传,因此世上也仅此一对。或许这更像个传说,但三秋杯在北京故宫之外再无踪影。三秋杯到手之后,孙瀛洲非常珍视,常常把自己关在屋子里欣赏,连家里人都觉得他着了魔。
明成化斗彩三秋杯
北平解放后,市长彭真慕名经常光顾孙瀛洲的铺子,时间久了,孙瀛洲才将三秋杯拿出来让市长欣赏。彭真对这对宝物赞不绝口,孙瀛洲当即表示愿意捐献给国家,彭真赞其为开明绅士。其实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孙瀛洲就曾为支援“抗美援朝”捐出一批珍贵文物义卖,但对三秋杯仍有不舍。1955年,随着公私合营如火如荼地进行,孙瀛洲看到张伯驹将倾家荡产买来的《游春图》《平复帖》等都捐献了,自己也受到触动,次年便正式将这对宝贝捐给了故宫博物院。不仅如此,他还一口气将自己收藏的3000余件文物全部捐献,其中瓷器2000余件,其余的有青铜器、犀角杯等文物。在这些瓷器里,明成化斗彩三秋杯、宋代哥窑弦纹瓶、元代红釉印花云龙纹高足碗等25件被定为一级文物,而在故宫收藏的数十万件古陶瓷中,能够得上一级的只有几百件,孙瀛洲对故宫陶瓷藏品的贡献不可谓不大。
捐献文物后,孙瀛洲受到中央人民政府的奖励,被聘为故宫博物院的顾问,并牵头组成鉴定组,对故宫陶瓷进行断代研究。他不但对陶瓷鉴定作出了系统的理论总结,还培养了一批如今赫赫有名的陶瓷鉴定专家,如耿宝昌、李炳辉、叶佩兰、叶喆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