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为何在元代走向成熟,并声名远播?这得益于景德镇优质的釉料与精湛的高温瓷烧造技术,波斯钴蓝矿料的再次传入,以及元朝统治者对手工业与对外贸易的高度重视。
2005年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大罐在英国伦敦佳士得拍卖会上以约合人民币2.3亿元的成交价拍卖成功,2011年元青花萧何月下追韩信图梅瓶在中国澳门中信秋拍中创下约6.8亿元人民币的高价纪录……为何元青花瓷得以享有如此盛名?青花瓷又为何突然在元代走向成熟,异军突起?
波斯钴蓝矿料传入中国
何谓青花瓷?其是用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图案,再罩上一层色釉,经高温烧造而成的一种釉下彩瓷类型。钴料烧成后呈蓝色,着色力强、发色鲜艳、呈色稳定,器身纹饰丰富,风格明净素雅。故清人龚轼有诗赞曰:“白釉青花一火成,花从釉里透分明。可参造化先天妙,无极有来太极生。”
波斯(今伊朗)用钴蓝矿料生产釉下蓝彩陶瓷,已有悠久的历史。早在唐代,青花陶瓷在西域地区已很普遍,并在世界相当大范围内传开,只是由于炉温控制技术的落后,没有成熟的青花瓷精品出现。
后来因皇室所需,首次将钴蓝矿料引进中国,在河南巩县窑(在今河南巩义)成就了唐三彩的幽深亮蓝,以及少量较为粗糙的蓝彩白瓷。唐三彩是一种低温釉陶器(烧制温度的高低是瓷器与陶器的区别之一),作为皇室的专属随葬品,一直没有流入民间。蓝彩白瓷,仿照唐三彩烧造方法烧制,在施釉工艺上又有所不同,被专家认为是陶器三彩向青花瓷器过渡的产物。但其随着五代以后巩县窑的衰落,也一度中断。有唐一代,始终未有成功的青花瓷精品被烧造出来。
等到钴蓝矿料再次传入中国,已经进入元代。元灭宋后,忽必烈留用了南宋朝廷的行政机构和办事人员,沿袭宋朝的对外贸易政策,鼓励农工,促进了手工业的兴发。
此时,随着江西景德镇制瓷业的发展,波斯商人带着中东地区青花瓷的贸易需求和钴蓝矿料再次来到中国。这一次,来自波斯的钴蓝矿料终于在景德镇落地生根。景德镇的生产条件,加上波斯钴蓝矿料和西域的青花瓷纹饰图样,使得景德镇诞生了一个抢眼的新瓷种—元青花瓷。这种满饰图纹、清湛亮丽的青花瓷很快被国内外人民喜爱与接受,并随着元代海外贸易的繁荣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开来。
景德镇元青花瓷异军突起
冯先铭先生在其主编的《中国陶瓷》中写道:“成熟元青花瓷的主要要素有三点:洁白的瓷胎和纯净的透明釉;运用钴料产生的蓝色图案花纹;熟练掌握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这三要素里,钴料和蓝彩装饰图案花纹原创属波斯,瓷胎、釉、釉下彩绘的工艺技术则专属景德镇。
南宋时,随着全国各地许多窑场的相继衰败,景德镇以优良的青白瓷、彩色瓷优势异军突起,纳百家窑场技艺之长,会集大量优秀工匠,发展成为支撑外贸瓷生产的瓷业之都。灭宋的前一年(1278年),元廷即在景德镇设置了浮梁磁局主导瓷业贸易管理。
波斯钴蓝矿料进入景德镇首先遇到的是白釉。景德镇制瓷人用钴蓝矿料绘制波斯纹样,外施青白釉高温烧造,所成蓝彩纹饰清湛亮丽,但釉色在洁净明亮之余,白中泛青,釉层显厚,有些许失透。其纹样多龙纹、卷草纹、菊枝纹等。这是景德镇最早成功的青花瓷产品,首先打开了中东地区外贸市场。
在此基础上,景德镇再次推出新品种,釉料选用如鹅卵色的卵白色釉,其比青白釉更显白,主要用来生产高档外销白瓷。其中一小部分带枢府等字款的卵白釉器物是元廷用瓷,因此被称为枢府釉。
景德镇制瓷人为了提高青花瓷釉面品质,试制了枢府釉青花(釉里红)瓷。其装饰视觉比青白釉青花瓷少了些表面波光,含蓄了许多,但青花发色变得灰暗,装饰效果减弱,与此相比釉里红发色效果较好。可见此时青花瓷仍处于不断精进的发展过程中。枢府釉青花瓷品相远不如青白釉青花瓷鲜亮,世上枢府釉青花瓷少见,应是被市场淘汰了。
经历了前两种白釉之后,发现釉料对青花发色影响明显,景德镇制瓷人为此发明了透明白釉。其釉色纯净透亮,能完美展现釉下彩的通透光感。其瓷胎和器物表面满布青花纹饰的布局风格及烧造工艺特征都与前两类青花瓷一致,同时绘画技艺水平更加娴熟与高超,釉下蓝彩花纹就像从瓷胎里生发出的一般,清新而有晕散效果。自然侧光下,可见每一处线条上沿笔锋行迹都有一串细小的釉料吃胎斑点。
这一时期,青花瓷上所绘内容主题已完全超脱波斯风格而呈现中国化特色,出现了绘有中国传统人物故事图案的元青花器物,如“萧何月下追韩信”“刘备三顾茅庐”“文姬归汉”“尉迟恭救主”等。
历经70年,经过3个不同时期白釉的洗礼,在装饰图案融入中华文化元素后,元青花瓷终于在元顺帝至正年间成熟,升华为名标历史的陶瓷经典。
朱元璋起兵攻击元大都(今北京)时,元顺帝未经抵抗便带领全族退回大漠,从此青花瓷进入明代发展时期。郑和七次下西洋,更是将青花瓷远播域外。但也正是由于市场需求过大导致生产过度,在明代,波斯钴料和与其绝配的麻仓土资源逐渐被耗尽。明万历以后,景德镇开始用高岭土制瓷,青料至明末也开始采用产自国内的钴料。元青花瓷经过中国与波斯两地4个多世纪的陶瓷文化的积淀与交融,终成青花瓷世界无可逾越的历史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