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石红是对瓷器露胎部位的专门称谓。瓷器在烧制过程中,露胎部位由于含铁量较高,烧成后呈现出斑驳状不规则的红色与胎体本身的白色相结合的现象。这种现象多在明代瓷器上出现,是由于胎土淘洗不净、含铁量较多等原因造成的,其颜色恰似被火烧过后的泥土或石头,故称“火石红”。
首先需要明白瓷器火石红的定位,在瓷器鉴赏中,往往用肉眼即可辨别何为火石红,它在瓷器上的表现多为浅淡温润的红色,尤其是在明清及更古时期的瓷器上,火石红与瓷胎本身的青白相映成趣,不同于色料所呈现出的浓烈色泽,火山红更像一层附着,宛如女子皮肤上泛起的红晕,明显而不刺眼,十分自然,有古色古香的韵味,并且火石红除了鲜红色之外,还有一部分则表现出橘黄色,分布于不同色釉的瓷器之上,重在自然天成,并且瓷器年代愈久,火石红也就愈明显,因此它也被作为鉴定瓷器年代的一个重要标志。
火石红的成因
那瓷器为何会呈现火石红这样的现象呢?这就要说到火石红的成因。它并非来自某种特别的色釉,而是由于历史变迁,自然条件下,瓷器表面的铁元素就会因接触空气而逐渐氧化,如同生铁遇水所形成的铁锈,色偏暗红,这就是火石红形成的过程。而且火石红还有一个特点,那就是由于铁元素的流动,往往积于瓷器底部,所以瓷器底部可见的火石红较为清晰,与胎釉相结合。
在当代瓷器收藏中,有一部分仿造瓷器为了打古董的旗号,会对瓷器进行做旧处理,火石红的加入是步骤之一。但相比较于自然形成的火石红,作伪的火石红瓷器往往流于呆板、生硬,随意加入的红色极为突兀,而没有真古瓷丰富的变化、流动的神韵。
并且作伪火石红的色彩往往聚于一片,无法达到古瓷底部的自然融合程度,观之刺目。而老的瓷器火石红,温润深刻,甚至有深入釉面之感。只要多加对比分析,就能鉴别真伪瓷器火石红了。
总之,瓷器火石红是一种随着时间流逝而形成的一种瓷器表面铁元素的自然氧化,如果使用人工方式强加于瓷器之上,反而失去了其本真的美感。真古瓷所呈现的火石红多出现于瓷器底部,有流动之态,生动祥和,而作伪瓷则并无这样的韵味。
古陶瓷的火石红的特征
一、顺火石红
由瓷器的足部,顺着胎釉的结合处向足端产生浓淡过渡的火石红。有人称此种浓淡过渡现象为散场现象。产生原因是晾坯时日短、胎釉中所含的水份未及干透。
二、倒火石红
紧靠于垫饼处的陶瓷涩胎上火石红浓,向上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胎釉虽然已晾干透,但在装坯时,用的是潮湿的垫饼,坯胎与垫饼靠置的足端不断地吸收垫饼内的水份,紧靠足端处吸收量大,离的越远越少,后在窑内升温的过程中,足端排斥,挥发水分的时间长,离之越远排斥、挥发水分的时间就越短,因此就能够产生倒火石红现象。此现象在元代晚期至明代空白期的陶瓷上较多。
三、阴阳面火石红
古瓷圈足的釉胎结合处,一边有火石红,一边无火石红或一边火石红浓、一边火石红淡。产生原因:在晾干坯胎的过程中,长期受一边风吹、这样就产生了坯胎的内部一边已脱水,一边还含有水分而造成。
四、点状火石红
整个圈足的釉胎结合处只见足墙外或足墙内有那么一两处(宽度有限,有的可见多处)有顺火石红现象。因为其宽度窄,固称其为点状火石红。产生原因是施釉时不够均匀,在胎釉结合处有粘渣积釉现象。还有就是做好坯后,无形中碰紧了足部某处坯胎,这种紧密的坯胎容易保存水份,这就是产生点状火石红的原因。
五、撒渣火石红
涩胎底板上粘有灰渣处火石红浓,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是在装坏时,在垫饼上所撒的灰渣湿并且不匀,高处已挨到了坯胎的底板或虽然未及接触到,但其足可让涩胎底板上吸收到灰渣中的水分。五十年代的撒渣是一种灰白色叫碱渣的物质加上老糠灰的混合体。
六、记号釉斑火石红
在古瓷涩胎底板上的釉斑边沿,靠釉斑处浓,离之越远越淡。产生原因是在元明时期,有几户做坯人家合包烧一座窑炉的习惯,又因各家常有相同产品的坯胎要放在一窑之中烧造。固在坯胎进窑之前,需要在坯胎的底板上用釉浆做上自家的记号。临时在装坯时做得记号往往会产生火石红现象,在自家坯房里施釉时做上去的不一定会产生火石红现象,这要看坯胎的晾干程度。
七、捺水火石红
古瓷底板上的火石红面积很大,也有浓淡之分和一定的亮度。熟悉者可以看出捺水时的运动痕迹。其产生的原因是在装坯下窑时,发现胚胎在晾干的过程中,沉积了较厚的灰尘,便需用扫笔将上釉处的灰尘打扫干净,对于底板上的灰尘,则用只水笔,蘸上稀释的釉浆水进行捺水,一可清除灰尘,另还能使涩胎底板更加光滑。因多数捺的是稀释釉浆水,固会产生一定的亮度,其光亮的程度取决于所用釉浆水的浓度。如用的纯是清水,则不会有亮度。此现象常见于元明时期的大盘,大瓶,大碗的底板之上。
八、窑红
涩胎底板与足墙上到处都见有火石红,并且有些地方红的发紫,叫人分不出类别。这是因为所烧坯胎是放在一座新建的窑炉内,或是放在遇到梅雨季节,停歇了若干天,进行了修膳的窑炉之内。总之是窑内湿度较重,再干透的坯胎放置此类窑里烧造,都会重新吸收大量的水分。此类窑炉里烧造出的所有陶瓷,均会产生窑红现象,并且各类瓷病率会增多加大。所以,一般高档瓷器都不放入此类窑中烧造,宁可让其烧空窑或烧造新匣缽,元、明时期的粗瓷涩胎上常见之。
九、黄衣
在面积较大的涩胎上泛出一种浅淡的肉黄色,多数不具备深浅过渡之现象。其原因主要是在坯胎的配方中掺有一定量的麻仑土。掺有麻仑土的坯胎,虽然各烧造环节均已干透,但其涩胎之上仍会产生黄衣现象,看其碎片,内部却是白色。这种黄衣现象纯是麻仑土与高温接触中,产生了某种化学反应或硬是被高温熏黄而至。元代至明代万历朝之前的部分瓷器上常见有黄衣之现象。
十、综合式火石红
顾名思义,就是有两类型以上的火石红现象同时发生在一件陶瓷器皿之上。如:有顺火石红也有倒火石红。底板上有捺水所产生的火石红,胎足上又有黄衣等。综合式火石红是常有的正常现象,掌握了各类火石红现象的发色规律,也就不难分析综合式火石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