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瓷器进入欧洲以前,西方人从未对这种精美的器物有过丝毫了解。他们日常应用的器皿都以陶器、木器和金属为主。而在遥远的欧洲,那些顺着海上丝绸之路不远万里而来的中国瓷器,在金发碧眼的西方人那里,掀起了一股经久不衰的热潮。
在瓷器刚开始入欧之初,因为稀少罕见,往往被当成最名贵的礼物送给国王和贵族,平常庶民根本无缘得见。而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终点一埃及和阿拉伯,单件瓷器的价格就相当于几个奴隶的价格。人们无一例外地被精美的瓷器吸引,可其制作工艺却一直是个不得而知的秘密,当时的葡萄牙商人甚至猜测瓷器的原料是贝壳、蛋壳和石膏。
因为太过昂贵,16世纪的欧洲人一致认为瓷器身上具有一种超自然的魔力,他们确信假如在瓷器里盛放毒药的话,瓷器会开裂。到了16世纪中期,随着葡萄牙人大量从中国带回瓷器,收藏中国瓷器成为欧洲。上层贵族的一种风潮。在最早和中国进行贸易的葡萄牙,王后、公主的手镯都是来自中国的瓷器,葡萄牙国王赠予意大利国王的礼物也经常是瓷器,并且王后还委托人在中国订烧有自己肖像的餐具,赠予有功的士兵。
这股“中国热”一直延烧到了英国女王的宫廷之中。18世纪初,英国作家丹尼尔笛福曾形容说:“女王本人爱好穿中国服装出现。我们的屋里充满了中国的元素。”在欧洲,中国元素成为了品位和地位的代名词。宫廷里面挂着中国图案的装饰布,瓷器被视为珍玩。
法王路易十四竟突发奇想,在凡尔赛建了一座“中国宫”。宫中的装修四处弥漫着令人目眩缭乱的“中国风”,可谓是集山寨中国产品之大全。宫内的檐口楣柱、墙角四边屋项都贴着艳丽的瓷砖,室内模仿中国的青花瓷器是白底加蓝色的图案,各式花瓶随处可见。他的继承者路易十五更是对充满中国趣味的瓷器情有独钟。这些传承着中国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阶层特有的审美特征,如优美的曲线、亲近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对于一向只讲究科学法则、见惯了几何与立体透视的欧洲人而言,这种渗透着“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集儒道释三家于一体的博大的东方文化,深深打动着这位法兰西国君以及他的臣民。他们试着将中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相结合,继而形成了“中国——法国式的繁复华丽的洛可可文化。
欧洲人在痴迷瓷器的同时,也开始尝试复制和仿制,并将中国元素渗入到瓷器的创作中去。欧洲瓷器就是在这一基础之上,开始了探索之旅。从18世纪至今,欧洲人始终痴迷于中国的青花蓝白之风,这是最受欢迎的瓷器格调,几乎被所有制作商模仿。在长达200多年的时间里,蓝白青花式样的设计一直深受欧洲陶瓷制造业的青睐。
对于与中国一衣带水的近邻,日本的瓷器制作更是深受中国瓷器的影响。由唐而宋再到明清,千百年来,日本制瓷业不断从中国瓷文化中吸收营养,然后内化为其独特的制瓷工艺,尤其是青花技艺,在融入其本民族古朴淡雅的审美情趣和精益求精的工艺追求之后,现已成为了世界陶瓷史上一朵绚丽的奇葩。
燃烧了千年的窑火,一面在述说着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一面又以其巨大的影响力在世界范围内传播,覆盖了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北非、欧洲、美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影响着他们对于瓷器的独特审美,铸就了一部源远流长而有影响至深的的中外陶瓷交流史。